精进与跃迁
为什么精进和跃迁是两种方法论?精进是同一个层级,而跃迁是跨层级,这样理解吗?
精进,是一种方法论,持续的自我角度的深入发掘,放大优势。
跃迁,也是一种方法论,在做好自我的同时,认知的快速提升,自我迭代
简单的说,精进是这样的
而跃迁是这样子的
精进和跃迁可以结合起来用啊——当然可以结合起来
最后跃迁成了这样子
精进成了这样子……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指知识、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所谓表征,简单点说,当你提到XX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
当向阳换了个铁王座的头像的时候,在大琳心理形成的表征可能是权力的游戏,是小恶魔的笑容,是雪诺关于守夜人的承诺,是龙母的无垢者兵团,这些画面,这些关于冰与火之歌背后的认知就是心理表征。而我一看向阳的头像,因为对权力的游戏不熟悉,没有形成心理表征,我就想着颈环——镣铐——皮鞭——蜡烛……这是我的心理表征。
用心理表征的方法学习和阅读,就是要整体呈现、活灵活现。用眼耳鼻舌身意去理解和认知一本书讲到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静雅,我和大琳三个人,一个安徽本地贤惠丫头,一个山东汉子,一个去安徽旅行过的游客。当我们提到臭鳜鱼三个字的时候,我的心理表征可能是:臭了的鳜鱼?苍蝇馆子?怎么能吃这种东西啊!会拉肚子的!!!
大琳的表征可能是:去静雅家里吃过的一道安徽名菜,闻起来有点儿味道,肉质特别鲜美,微微有点儿辣,蒜瓣肉配上米饭好好吃。
你的表征可能就是:怎么把鳜鱼发酵,怎么掌握火候可以咸鲜可口,怎么把鱼肉做的嫩而不散,怎样摆盘更加美观。一提这三个字,你可能已经仿佛闻到它的味道,感觉到它的口感,以及怎么做的细节步骤。
这就是三人形成的心理表征不同。
阅读的时候形成的心理表征,也是如此,认知深度不同的人,认知角度不同的人,形成的心理表征也不尽相同。
认知深度,认知角度,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心理表征的用,用一句俗话形容,应该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你真的认知一个能力,形成完备的心理表征的时候,就是达到熟悉运用,可以创新的地步了。
比如一道菜,形成心理表征的人(比如你妈妈)油盐都是“少许”,做菜全凭“火候”
而你第一次做,可能就是按照菜谱照本宣科
对于知识也是如此,形成心理表征,意味着你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的脉络、逻辑、具体操作和细节。拿一本书来说的话,你背过这本书的每一句话,其实不算掌握心理表征,至少不是深层次的心理表征。但你如果对书本上每一段话都信手掂来,用在合适的地方,能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字甚至写另一本书的方式来介绍这本书,证明你高度掌握了这个书本知识的心理表征。
这是心理表征的用。心理表征的学,就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
拿好好学习这本书来说:
当你能说清楚《好好学习》是成甲老师的一本书,中信出版社推出的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只是初步形成最基本的概念,可能仅仅“这是一本书”。
而通过阅读和学习,深入理解、结合实际,慢慢你就建立了更高层次的心理表征——能说清里面讲了什么,哪些章节更精彩,哪些方法论你实践过怎么用更好,还需要针对你本人增加什么细节等等。
不过,心理表征学习法更看重的是——看高手的心理表征,让他带你用更高的层次去分析
我理解一下噢:比如看到美团外卖 可能吃货如某人 会想到便捷的点餐 做运营的可能想到如何运营美团的线上活动 拉新转化等 做HR的可能会想到 这么多人要如何管理 做市场的会想团队招募等 那做战略管理的可能想到的是整个市场上百团大战的情况 并分析原因等等。
这么就算不同的心里表征了吧~
用的话,心理表征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拆书过程的内化呢?将一个片段挑出来,读懂,类似“照本宣科”。然后通过I,以及现场的讲解,与学习者的互动,将其内化成可以自如输出的知识,形成“心理表征”。
不算——因为,拆书是基于分解片段,心里表征更加系统。
Day1
第一,今天先阅读第四章晚上永澄领读。
第二,我期待3个人分别做3个方面的第四章收集:金句配图做日签,字里行间觅源头,套路工具探应用。
第三,探索明暗两条线的阅读方式。
套路工具探应用:
Day2
熵的意思
在一个可逆过程中,输入热量相对于温度的变化率,即: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热传导过程中的输入热量,下标“reversible”表示是“可逆过程”。
说白了,我们学习熵这个概念,本质上是通过这个词,更好的了解信息学习的原则,并不是要利用这个热力学的概念发明一个蒸汽机啥的。
熵是系统混乱度,熵值越高,你的系统越混乱
你不洗澡,不抹香香,不梳头,就会越来越邋遢(你颜值的“熵”就会越来越高)。有人说:我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有这个可能性。
引入熵值的概念就是为了说明:
你邋遢但找到中意男朋友的可能性有,但会越来越小。那么,你应该肿么做呢?
你天天宅在家里,只和美团外卖以及顺丰小哥打交道,邂逅一个霸道总裁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熵值越来越大)那肿么熵减?洗白白,看看书,参加社群,崭露头角……
清晰两个问题:
1、如果不用维度这个词,改成角度,高度,会不会对你的理解造成影响
2、如果不用熵这个词,而是改用其他词,比如打开视野,链接更多可能性。会不会对你的理解造成影响
我的回答:
1、角度高度都是维度的一个侧面,容易造成理解的片面。比如知识学习,只考虑到高度,跨领域广度就会被忽视。
2、对于熵的理解,还有一些模糊。系统的混乱程度,也就是说熵增容易导致系统不可控。那么与“打开视野,链接更多可能性”好像不是一个角度。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还请山大指正。
打开视野、更多链接容易产生熵增。也就是说,要通过分析系统中的熵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与可控。
Day3
明线与暗线
明线是结构;暗线是逻辑。
读书做脑图,把书本的结构说清楚了,这仅仅是明线思路。那么暗线呢,则是它为什么这么讲,目的是什么,关键点是什么,最精华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书本的逻辑,也是隐藏在结构和文字下面的“暗渠”,找到它,梳理出来,你就能写出精彩的书评。
Day4
语言是构建思维的手段,我之所以引入这些新概念,不是秀智商,而是当你用一个全新的词解释事情,会倒逼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事,从而获得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 P194
这段话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总是喜欢使用新词。因为这个新词会勾住你的注意力,让你的大脑思考的更加深入。
美国人说雪,只有一个snow,而爱斯基摩人总共有十二种说雪的方式(也有一说有60多种,这里取经科学验证的证据),当你有更多说法(新概念词)的时候,你的心理表征就更加丰富。古人说看山不喜平,一幅中国山水画,如果对绘画一窍不懂的人,或者认为这是一大团黑色的墨迹,知道中国画的人,知道这是画的一座山,上过小学美术课的人,知道这叫写意的山水泼墨,自己参加过艺术班或者小学美术认真听讲的孩子,还可以说出——哦,这是用的斧劈皴、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的技法来表现山峦的纹理……这些对于不懂的人都是新概念词,但帮助更好的理解和欣赏。
⌈ 小琳: 山大,关于圣诞树模型,我有一点疑惑:收获与感受有什么区别呢?开头的4和3,我总是分不清楚应该算哪边…… ⌋
- - - - - - - - - - - - - - -
收获,我得到了什么——比如全新的视野和更高层次的认知
感受,我有什么情绪上的变化——比如因此而感觉到一种和之前浑浑噩噩全然不同的通透和轻松
正向的情绪感受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欢喜、豁然开朗、发现灵感、平衡(不再纠结)、轻松(不再焦虑)、平和(不再恐惧)、自信、and s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