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20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并非是生而知之者,只是个崇好古之大道并勤勉地探索学习的人而已。”
【注释】
“古”,指古之大道,亦即仁道。
“敏”,勤勉。如《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中庸》中的“人道敏政”。
“求”,索也,觅也。故译作探索、学习。
【评析】
孔子在世时,其学问已达极高的境界。在学习条件极度艰苦、学习资源极为匮乏的古代,要达到孔子的学问境界,于常人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世人多以为孔子是生而知之者,而孔子则对此予以了坚决的否认。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了解孔子经历的人,就知道孔子这样说真的并非只是自谦。
孔子自十五岁开始“志于学”后,便始终不断地求索学习,终生不辍。其晚年读易,甚至于韦编三绝。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敏而好学”,抓紧一切机会向他人学习。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即便是“其贤不及孔子”者,孔子也“不耻下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仅学习今人之善,也学习古人之道。故孔子之“好古”,实乃“师道也”,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可见,孔子之所以“圣益圣”,皆因乐道好学;凡夫之所以“愚益愚”,只因耻学于师。故圣愚不在于是否“生而知之”,而在于是否“好古敏以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