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红袍”
关于大红袍,目前比较广泛的观点是认为九龙窠上的2号株奇丹是正本,姚老先生的观点似有不同,故转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同时缅怀一下过世多年的姚老,姚老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武夷岩茶,是武夷岩茶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称之为泰斗毫不为过。
下文是姚老的文章节选,文中的“作者”是姚老自称,特此说明。
“大红袍”是四大名枞中的魁首。武夷未开放前,来武夷游人不多,盛名之下颇多传闻,以讹传讹,越传越神乎其事。摘略传闻,供研究参考,辨别虚实。
①、为元时皇帝赏识,誉为贡茶中之上品,赐名大红袍。此说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四曲溪边设置御茶园有关。当时武夷茶盛行于山南九曲溪畔,不在山北。
②、明代徐勃《茶考》说:“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所制龙团,并非散茶。茶树为皇帝所赏识,派一穿红袍官员看守,
采茶时需脱下红袍挂在树上,才能攀登上去采茶,旁人观之,以大红袍名。
③、大约袍野生绝壁,人莫能登,人迹不到,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空红衣采之”。美国乌克斯著《茶叶大全》中猴子采茶图,可能是指此,
这与安徽名茶猴魁传闻相近似。
④、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在削壁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制百病。
⑤、大红袍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无需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每年茶季,寺僧焚香点烛,
顶礼膜拜诵经,采后先献佛前,神效极大,一碗饭中只放一叶即能化之,能冶百病。?
大红袍茶名,始于清朝,年代不久,属四大名枞后起之秀,不可能有那些虚构的神话,皆是讹传讹之误。其实总观所有武夷名枞,皆以地形、树形、叶形、叶色、
香型、滋叶、发芽期、年代等为依据命名的。据原天心寺僧云:“该树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比较可靠。对大红袍之产地则所传不一,蒋叔南《游记第一集》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现今九龙窠大红袍,据林馥泉调查证实,该树实为名枞“奇丹”,决非大红袍,而真本究在何处,众说纷云,一说在北斗峰;二说在火焰峰;三说在九龙窠(天游之说早已消失),而以九龙窠之说较多。
作者随叶呜高、陈书省等调查名枞,看到三处茶树,并采集过标本,感到特徵不同,十余年前又至各处,北斗、火焰之茶树已衰败,近于死亡,被野草淹没,仅勉强各剪数穗扦插,仅各活一穗,九龙窠的活二穗,种于一穴,随树龄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徵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处,由于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异,于相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共性,尚待继续观察。据林馥泉称:“得寺僧信任,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以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鲜,树极衰老。树高135厘米,主干八根,干粗者5.5厘米,普通1.5—2.5厘米,干色灰暗,树形老态,枝条湾曲斜生,分枝颇盛,枝干着生角50—70度,枝叶着生角70度,节间距离较短,仅1—2厘米,叶深绿色,叶缘斜上伸展,叶断面呈阔口V字形,光滑发亮,近似水仙叶形,全叶呈长园形,幼叶呈紫红色,叶脉细而不显露,5—7对,锯齿浅而稍显露,20—25对,叶尖钝,略下垂,叶长5.3厘米,幅2.8厘米,叶肉厚而脆,嫩叶生有短绒毛,花期迟……等。现在以误传误,以假做真,将“奇丹”名为大红袍。年长月久,遂有普遍公认之势。拟分别繁殖及试制,以品质优劣辨其真伪,以正谬误。
9、关于“枞味”
本文节选自陈德华先生等4位作者的《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一文,是该文的第4部分。该文发表在2011年第3期的《福建茶叶》杂志上。转载仅为分享,非用于商业用途,版权所有人如有异议,可联系本人删除。
武夷山的水仙茶树有大宗水仙和老丛水仙之分。大宗水仙是指一般水仙茶园,老丛水仙是指树龄达50年以上而又具有特殊香气或有别于大宗水仙的“丛味”,这“丛味”是指来自茶树自身枝干木质部的木本香,附着物的气息与周围生态气息的综合。
老丛水仙茶树原产地生态条件特殊(包括土壤生态、地域气候生态和植被生态),譬如位于慧苑岩、天心岩、水帘洞、马头岩、竹窠等地的老丛水仙,岩韵突出,滋味甘醇且具有特殊香气,因其茶园分布于山间峡谷之中或石坡岩石之上,终日直射光时间短,空间湿度大而稳定,茶树主要与巨石和松、杉、竹等为伴。
另如武夷山樟树村的南乾,综合农场三分场的下东坡,星村的巨口枫林,曹墩、黄村、桐木、程墩等地的老水仙因四面环山,水气充足,周围植被丰富,松、杉、樟、杨梅、梅、枇杷、桔类等多种树木和苔藓等野生植物,故这些产区的茶叶均附有植被的生态气息。
这里特别要提出位于武夷山西北部洋庄乡的吴三地的老丛水仙又有别于其他产区的老丛水仙,当地是一个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m(最高处有1300m),当地戏称其环境是“上有戴,下有带,中间有腰带”,意思山顶、山腰有众多野生树木,竹林茂密,山脚下水流潺潺,中年云雾缭绕,常年平均湿度86%。故吴三地的地域气候植被生态环境是水仙茶树绝佳的栖息地,调查吴三地水仙栽植已60年以上。因土质肥厚从不耕作施肥(今年才有施饼肥的),也从不整枝修剪,顺其自然生长,故水仙形同古老茶树,高3m-4m,径粗20cm左右,新梢节间长,叶片肥厚,分枝稀植,全年仅搭梯而上采摘一季春茶。
调查认为吴三地茶树因长期受特殊生态栽培条件的影响已发生某些变异,包括其树冠树貌和茶叶品质成分都有所变异,它正从栽培型茶树逐渐向野生型过渡,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调查认为对吴三地老丛水仙可称为在特殊生态条件下已产生变异的特殊型的老丛水仙品种茶树。吴三地茶叶具有生态味和粽叶香,这也是有别于其他产区老丛水仙的显著特征。
如上述,在武夷山各产区所分布的老丛水仙虽然占水仙茶树的较小部分,但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征是比大宗水仙优质。老丛水仙的一些特殊香或味,是由于悠悠岁月,茶树叶片气孔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灵气,特别当营养生长旺盛阶段,芽叶气孔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使茶叶植被生态气息明显,如绿竹的竹叶香、苔藓的青苔味;或也有可能出现桂花、梅花或别的野生树木的芳香气息,正如庄晚芳教授曾赞美洞庭茶果间作的碧螺春茶为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为茶中的珍品”,这是同一机理。
又老丛水仙的生态气息为什么会带给茶叶品质优化?这可以丛茶叶内含物质来试行分析:即茶树原产地的生态条件直接影响茶树植株体内物质代谢和生化成分的含量变化,主要是水分含量和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的相对增加。
茶多酚、儿茶素、纤维素等含量的相对减少;其中游离儿茶素减少幅度大而酯型儿茶素减少幅度小,故儿茶素的品质指数较高。以上内含成分的变化,使茶汤鲜爽、
醇滑,香气较高,品质优化。
调查认为目前武夷山各产区内老丛水仙茶园所采取的生产技术措施基本合理,但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如有关吴三地等地在特殊生态栽培条件下已产生变异的特殊型的老丛水仙茶树品种,又当分别对待,具体还需因地因树制宜,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