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家效应”思考人与物的关系


今天要分享的心理学现象是“宜家效应”,意思是当你为一件物品付出过劳动、情感等个人行为后,你往往对此物品估值过高,通常高于这个物品的市场平均价很多。

“宜家效应”很好地解释了,很多人会把亲人、朋友、爱人等亲密关系的人留下来的东西倍感珍惜,无论这个东西的实际价值如何。还有就是,对自己参与完成的项目、产品估值更高,即使在外人看来很寻常、很普通。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反应呢?

在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请你来看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是关于“关系”的研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这几乎是社会科学论文的最高规格。该项研究总共调查了11196对恋人与夫妇,目的是想回答: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浪漫关系的好坏。

结果可以说出乎大家的预料,这个因素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收入、性格、受教育程度等,而是你俩在一起时有没有构建出属于你们两个人特有的关系,比如只有你两懂的笑话、在一起后共同养成的习惯、一起创造的纪念日等等。这些都不是各自能完成的,是需要你俩共同来构建的。

婚姻不是你和你的另一半这两方的事情,而是你、你的另一半、你们的关系,这三方的事情并且你们的关系>你的另一半>你。

看出来了吗,在一个亲密关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构建属于你们的关系,你俩的关系永远都要排在第一位,这是婚姻幸福的必要条件。

这种构建关系不只适用于亲密关系,在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回到前面提到的问题,“人们为什么有宜家效应这种心理反应?”,其实就是,你与你做过的事和物构建出了一种属于你们的关系,那么你必然会无比珍惜这段关系,如果要割舍,那他人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尽管看起来不合乎市场规则。

更进一步,你可以用“构建关系”的思维来看待目前的工作。可能大部分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不热爱或者没兴趣,总想着换一份更有趣的工作。那么,你不妨先想想,你是否已经为了与这份工作构建关系做出了努力,如果没有,建议你先尝试着构建关系,因为一份工作的意义感与价值感需要你来构建。以换工作来寻求兴趣、热爱、意义感,其实是很难得到你想要的。

请相信,一份工作的价值、一段亲密关系的好坏、一个人生的成就,都是需要你与他人或者外部共同构建属于你们的关系。

更多“关系”研究的信息,可阅读万维钢的《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这本书中的“外部因素、自身因素、构建因素”这一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