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失败》。文中列举了“零缺陷”的几宗罪,文章也是一个知名的质量公众号发的,看完后,我觉得其中有些观点有失偏颇,对“零缺陷”的理解还是太过于表面了。
文章内容如下: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零缺陷”,不少企业也尝试着去做“零缺陷”,但绝大部分的企业是失败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零缺陷”本身就是缺陷。首先,按照零缺陷字面的定义,就是没有缺陷;但是对于我们生产和服务来讲,有很多情况是不可控或者是未知的领域,所以真正的零缺陷是不存在的,当然零缺陷也是这么说的。
其次,我们对于零缺陷的解释,“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个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作为零缺陷的解释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不是违背了质量管理的最基本的原则吗?(要求要明确)
所以中国推行了近20年的零缺陷管理,真正成功的没有几个,其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它本身是自相矛盾的:零缺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缺陷,而是......,基于这个理念的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不适合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
首先,没错!“零缺陷”Zero Defect,也就是没有缺陷,不过这里的“零”不是单纯的一个阿拉伯数字0,而是始终把缺陷发生概率校准到目标零位。“零缺陷”是一个企业最高管理者对品质做出的庄严承诺,以此为出发点来充分、全面识别客户的一切需求,制订相应的品质政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持续建立企业的品质文化,从而改变角色、转化行动、收获战果(使得企业成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组织)。
“零缺陷”是一种质量管理理念,是一种管理思想,是一种管理文化。
其次,“零缺陷”实际上就是要求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零缺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如果单纯看这个概念可能会对它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解释,于是就必须给“零缺陷”下一个具体可行的定义,那就是要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at first time)。这并不是多此一举,反而是对“零缺陷”的补充,使其更具象化,提高可操作性及可实现性。于是“零缺陷”围绕的重心就是使得公司每一个部门工作的标准要求回归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想要实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必须做到预防为主,把过程中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都要识别出来并制订出相应的管控方法从而确保“零缺陷”的发生。华为的余承东曾经说过,“零缺陷”就是华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我想我们追求“零缺陷”,追求这种一次性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反反复复折腾,是走向卓越的必然要求。
最后,为什么“零缺陷”不适合?并不是“零缺陷”这个管理思想不好,而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实施“零缺陷”的土壤。“零缺陷”实施是企业的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变革,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自我一次有深度、有思想的灵魂拷问,它不是一种知识灌溉、方法引导,“零缺陷”更重要的是促使大家思考和反思固有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模式,激发公司管理者的思考和复盘。
品质问题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就是管理者的问题。绝大多数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不会承认品质是由于自身的问题引起的,而把所有的质量问题都归结于质量部门的问题。
“零缺陷”质量文化中,质量的本质是人,即把人当人,不是与机器物料一起放置,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用政策和文化引领,把人的价值最大化。为客户创造价值。当下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者本身的心智模式没有改变,把人只作为实现企业利润的工具,只专注于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制度创新这些“硬件”但离开了“人”这个“软件”都是生硬的,没有温度的,自然也无法与“零缺陷”产生化学反应。
看来要实施“零缺陷”的第一要务是要对“零缺陷”的管理思想达成共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零缺陷”的表层上说三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