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期第一天,赶早我和妻子坐旅游大巴去游苍龙峡。该峡谷位于陕西省宁陕县境内,坐车约三小时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开始徒步登山,或者说是攀爬峡谷。峡谷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杨柳吐绿、溪水潺潺,沿着石砌台阶一级级攀登,景致虽略感单调但总算能感受到一点春天的气息吧。
妻子边走边抱怨说,幸亏没叫爸妈跟我们一起游,不然他们肯定会觉得此地又乏味又无聊。我立刻指出她的这种想法只是自己脑中的假设或猜测而已,根本就代表不了父母的真实想法。
妻子经常会犯这种错误,她老以自己的头脑来揣度他人的想法,或者更准确地说她经常无意识地把自己脑中对他人想法的猜测或揣度,就认定为是他人的真实想法。这种错误在心理学上就叫做“错误共识效应”。比如我和妻子去超市帮父母买东西,她经常会说“这个东西别买,爸妈肯定会觉得不好云云”;再比如我和妻子帮朋友办一件什么事,她也会说,“这件事要这么办,不能那么办,不然朋友肯定会生气”;再比如我给她买了一盒蛋糕或别的小点心,她品尝之后可能会说,“这点心这么难吃,你买之前为何不考虑我的感受”……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小例子,充分表明了妻子就跟大多数人一样,每天都下意识把自己脑中的想法就等同于他人的想法;把自己对事件的判断或情绪,就等同于他人的判断或情绪。而不管从心理学还是逻辑学上来说,这种做法都是主观偏颇甚至是错误的。
我们脑中的想法或观念(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观点或情绪等),跟他人的想法或观念,可能是一致的,但很多时候也可能迥然不同。除非他人告诉我们他脑中的真实想法或观念,我们单单靠揣测或模拟他人感受来试图获知他人真实想法,其实最终得到的还是你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而已。
比如在生活中,周末休息时妻子经常喜欢跟她父母出去游玩,但我并不愿意跟岳父、岳母到处游玩。我猜测(或认为)岳父母并不喜欢我,没有我参与,他们一家人玩得肯定会更开心。于是在妻子陪她父母周末游玩时,我通常会选择加班。但妻子却告诉我,她父母并不讨厌我,甚至说有点喜欢我,希望我每周末都能大大方方跟她们一起出去玩。我对妻子的话其实挺将信将疑的,但至少现在我明白了此前自己一直毫无根据地认定岳父母肯定不喜欢我,并且对这个观念非常执着(错误共识效应);其实这只是我自己脑中的假设而已,根本代表不了岳父母对我的真实想法。
再比如在工作中,今年我所在部门换了一位新领导,我认为新领导肯定不会信任我。于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主动跟新领导拉开距离,不主动找领导汇报工作,不主动找领导沟通我今年的绩效目标工作计划,同时在心里降低对新领导的预期,决定只要自己老老实实干好手头工作就好。事实上,后续事件表明,新领导并非不信任我,而是在工作中对我很客气、很友好。
尽管截止目前我仍然证明不了新领导在工作上是否真的信任我,但我至少能证明的就是,我认为新领导不会信任我的想法或观念,只是我自己脑中的假设而已,与新领导脑中的真实想法或观念无关。或者更准确地说,我只是把自己对新领导的戒备和不信任心理下意识地投射向对方——根本事实是我不愿意信任新领导,而不是新领导不信任我。
所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自以为清楚地显现在自己脑中的关于他人的想法或观念,事实上在本质上只是自己对他人想法的猜测,同时更是以自我当下心理和情绪状态为基点而对他人进行的心理投射。如此得来的观念或想法,与他人的真实想法相比,可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然以上理论看似完美,但实际上也有巨大缺陷。毕竟人是社交动物,我们在生活中都难免与人打交道。在此过程中我们都会下意识不停揣测他人情绪、想法或观念,不停预测他人下一步行动,并据此来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
这种揣测或预测的基础则源于人的共情本能(也称同理心),即辨认他人情感与想法,并能以适当情感做出回应的一种本能。从心理学上来说,共情或同理心一般包括认知同理心、情绪同理心和同理心关怀三种主要类型。认知同理心是使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在揣测他人感受的同时调节自身情绪;情绪同理心则指我们与他人感同身受,我们的身体状态随着他人的喜怒哀乐而高低起伏;而同理心关怀则更进一步引导我们关怀他人,促使我们帮助有需要的人。
当我们感觉到他人情感,并做出适当回应时,我们则产生共情行为。共情的目的是理解他人,预测他人的行为,并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而言之,共情使我们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绪。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共情感,那么他就能立即感知他人情绪上的波动及原因;能够直觉回应他人的情绪变化,并表达关心、欣赏、理解、安慰或产生其他适当的共鸣情感。通常女性的共情化技能普遍高于男性,也就是说妻子相对来说比我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揣测出父母、朋友、同事等身边人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并据此采取比较恰当的行动回应或情绪回馈,与他人展开成功的人际互动。
而我自以为掌握了所谓“错误共识效应”等理论分析武器,也就不屑于继续猜测他人想法或感受(反正猜来猜去盘亘在我脑中的本质上都是自己的想法),但又缺乏勇气主动询问他人想法或感受,于是只能在人际互动中进退失据、无所适从。
目前来说,我一方面正不断磨练自己觉察内心的能力,让自己充分认识到平时对他人想法的下意识揣测常常是主观偏颇的;另一方面更要主动加强自身共情能力,在需要揣测他人情绪和想法而无法直接询问时,能够通过共情技巧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从而采取最恰当的回应。如此才可能不断改进我的社交技能,进而拥有更加和谐成功的社会互动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