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跋:变化与光明
雪漠
刚开始写这本书,是两年前,而直到今天,每一次看到它,我都仍然会感到心痛。因为,它写出了人类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很多变化,也写出了面对变化时的种种人心,包括心碎,包括抱怨,包括痛苦,包括无助,包括恐惧,包括沮丧,等等。这一切看起来是我设计的,其实不是,它们真实地发生在形形色色的人心裹,我只是用自己的笔,把它们写了出来而已。所以,我曾经对一个孩子说过,看懂了这本书,也就看懂了人心。
在这套书中,让我心痛的变化有很多,比如奶格玛的变化,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小女孩,但是她的母亲正在迅速衰老、迅速走向死亡,她的家园也是如此。母亲派出的所有力士都音信全无,她没有任何人能够依靠,所以只好自己站出来,亲手拯救母亲和家园。她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恐惧,是我们可以想像,但也很难想像的。所以,描写这个小女孩的无助时,我的心里既感到疼痛,又觉得自豪。因为我知道,这时的所有凶险都只是路上的风景,她终将穿越这一切,找到永恒,拯救母亲和家园,甚至照亮更多的众生。一时的艰难和痛苦,只是命运推了她一把,逼着她成长而已。但是,想到这个小女孩受过的折磨,我还是会觉得心疼,这是一种带着欣慰的心疼。
然而,想到欢喜郎的遭遇,以及这种遭遇将会给他带来的冲击时,我的心非常疼痛,这是一纯粹的疼痛。因为我知道,这个善良至极的人,日后将会深受这种冲击的影响,成为一个跟现在的他完全不同的人。他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痛苦和矛盾,他会给世界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所以,他即将出现的转变,是一个让人非常心痛的悲剧。
跟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变化一样,这种悲剧也有一种必然性,因为他出生在帝王之家。他的父亲背负着使命,而他又是独子,父亲不得不把这种使命转交给他,也不得不亲手毁掉那个善良的他,唤醒他心里的仇恨和暴力。所以,欢喜郎的变化,几乎也是从他出生在这个家庭起,就已经注定了的。
世界上有很多像他那样的人,这些人一开始不一定是恶魔,他们或许曾经纯真,曾经善良,有些人可能连踩死一只小蚂蚁都会哭泣,但外力和际遇改变了他们,让他们的心变得像生铁那么硬,像寒冰那么冷,让他们封闭了内心的善,去报复这个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这时,他们也许会比那些改变了他们的人更恶。
但欢喜郎跟他们不一样,欢喜郎的世界里有胜乐郎,也有奶格玛,他们都代表了欢喜郎人性中光明的一面。而且,他们都在锲而不舍而想要帮助欢喜郎,启动欢喜郎心中的光明,拯救欢喜郎的灵魂。所以,无论欢喜郎堕落得多快,堕落得多深,造下了多大的罪恶,将会承受怎样可怕的后果,他还是可以得到救赎。他可以恢复原先的善良,甚至可以变成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人,就像那个叫鸯掘摩罗的人。
所以,一个人的生命中有没有光明,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想要拥有一双光明的眼睛,很难。他只能用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但他的身体和心灵仍然沉浸在黑暗里。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一线光明照进他的生命,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光明,被光明朗照是怎样的一种觉受时,他才有可能真正地融入光明。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想要传递光明的原因。
人类需要光明,有了光明,人类就会有一种跟恶不一样的选择。
比如,如果有光明,欢喜郎的父亲可能就是频婆娑罗王,他不会逼自己的儿子变成恶魔,他会让孩子跟他一起向善,让孩子跟他一起修行。可是欢喜郎的父亲并没有遇到那线光明。相反,他看到了无边的战火,看到了强敌的窥伺,看到敌人的长矛在泛着寒光,看到敌人在觊觎着欢喜国的土地、物产和女人。所以,欢喜郎的父亲没有选择,他只能不断地战斗,也只能逼着孩子战斗,甚至侵略。很多时候,你能看到什么,你就会有什么选择,选择是由眼界决定的,而眼界又是由心决定的。所以选择是由心决定的。选择光明的人,必然有一颗光明的心;如果没有这样的一颗心,就必然不会有这样的决定。
不过,欢喜郎的父亲就算遇到了胜乐郎,甚至遇到了奶格玛,也不一定会像频婆娑罗王遇到释迦牟尼那样,他可能会错过,甚至像欢喜郎最初对胜乐郎的迫害那样,迫害和摧毁光明。所以,人类是矛盾的。人类永远需要光明,但人类不一定能接受光明。当一线光明照进人的生命时,有些人会走进光明里,也总有一些人会撑起遮阳伞。但即使这样,太阳还是要给人类光明。因为人类中总有一些人会接纳光明,甚至传递光明。
而《娑萨朗》所做的,就是写出这个接纳与不接纳并存,光明与黑暗并存,变化与永恒并存的世界,并且让你看到这一切的矛盾和纠结背后的光明——永恒的光明。它就是解脱的密码,也是进入永恒的娑萨朗的密码。这就是我将这套书命名为《娑萨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