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
资源意识与资源开发这一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多在网上查查资料,利用已经有的资源帮助自己做出教学设计以及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实例。有时我也觉得自己的课堂有些平淡,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资源意识,思路展不开,分析不能深入。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有资源开发意识,要查阅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要有资源开发的能力。想到开发资源,我以为仅仅是上网查阅资料或者优质教案,但开发资源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四种途径:有关书籍、报刊中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学生资源(指学生的思维、观点、经验、差异)。还有课堂上的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有人形容这种资源为“难以预约的精彩”,如果可以利用好这种资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这种精彩也并不是绝对的偶然。偶然中一定存在着必然。所以这种资源的产生也一定有着自己的规律。如果教师只是“教教材”,我想这种精彩也会难以出现。要想从这些资源中选出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这就要认真解读课标,明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判别所得到的资源是否符合自己的课程。“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才有想要探究的愿望。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授者。虽然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且对教材的利用还要根据学情、教情和校情,因材施教。比如我上弧长公式的那节课,用田径比赛起点作为引入,但叙述得过于啰嗦,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就是没有利用好资源,没有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同样的资源,如果换一种说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项连钰
“尺牍虽短寸心长,万金难抵一家书”。在我看来,家书不仅是亲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更是传承家族文明的法宝。从曾国藩、梁启超、傅雷三位“大家”的家书中,我领略到了不同时代的传家精神。
曾国藩家书:耕读勤俭,修齐治平
《曾国藩家书》多达1500封,显示出了一个有为青年的奋斗史。他28岁入京,做“北漂”一族,生活潦倒,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至37岁时,已官居二品。从一个下层官吏成长为朝中大员,曾国藩之所以能出人投地,透过其家书可以窥见一斑。他在给弟弟曾国沅的信中写道:“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廿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此谓致知。“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此谓齐家。“食禄有年,爱国厚恩,自当尽心竭力,力理军务,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此谓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以自己的坚持,完成立身立言立德之伟业。
梁启超家书:一切随缘
梁氏一家可谓“满门俊秀”。梁启超有子女10人,除幼子梁思同早夭,长成的9人,多从事学术研究,成就颇大,这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从不苛求儿女的学业,甚至曾因为梁思顺学习太勤奋,怕她用功过度伤身而责备于她。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学做人。所以,他更关注子女健康人格的养成。他善于因材施教。认为长子思成学问太专,会导致生活无趣。由此可见,梁家子女的成才,绝不是棍棒打出来的。在学业成就和健全人格的天平上,梁启超更倾向于后者,他很重视引导儿女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注重心灵的富足,一切随缘。
傅雷家书:学养精深
傅雷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在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儿子傅聪深受其影响,成为了杰出的人才!在傅雷的眼里,儿子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他曾对傅聪说道,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1961年4月,傅聪就在南非为抗议种族歧视而拒演一事写信告诉傅雷夫妇,傅雷读信后极为欣慰,回信道,“你真不愧为一个现代的中国艺术家,有赤诚的心,凛然的正义感,对一切真挚、纯洁、高尚、美好的事物都衷心热爱,我的教育终于开花结果。你的天赋资禀越来越有所发挥:你是对得起祖国的儿子!”
尺翰之间,文如其人。从古至今,每一个伟大的家族,都会发出独属于这个家族的声音,把家族积淀的能量传导出去,正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张瑶
小李行为上的暴力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夸张一点说,他一直都是在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的早期记忆,爸爸对他说了什么不记得了,只是对爸爸打他记得刻骨铭心。妈妈上街买没买东西给他吃他只字不提,但对妈妈用铁勺打他记得清清楚楚。感受不到家的温暖那么内心就是孤独的。人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的。打架的问题根源是安全感的缺失。而学习落后问题的根源则是很少有学习方面正能量,好榜样,书籍,师长的引导,对学校生活缺少准备。
读到这里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虽然小时候的家庭时光是美好的,但是还是有些不好的记忆保留,比如习惯不好被妈妈打,比如爸爸妈妈晚上吵架时候妈妈的哭声,比如上小学时候小伙伴分帮派,而不愿涉足的我特立独行,只能在山上眺望远方的风景等等。虽然不好的记忆是少数的,但是却能在心中扎根,表面这些真的对孩子的内心有很大的影响。初中的孩子各方面都在发展,而他们的初中记忆会保留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作为长期陪伴他们的教师所要考虑的问题了。也许孩子在学习方面比较吃力,也许他的思维不如其他同学们灵敏,但是他们的初中生活道德不能缺失,应得的爱不能变味。作为班主任,我并没有很好的克制自己不去训斥某些犯错误的孩子,因为我知道有些训斥是必须的,一个错误如果不纠正,很大程度上就会成为孩子以后失败的根源。如果及时纠正,那也许以后就会避免自己再误入歧途。就像自己把因为犯错而挨打记得这么清楚一样,那个错误我便以后都不会再犯了,而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是如此,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记住教训并时刻引以为戒。然而,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稚嫩的,或许还会有些脆弱。我们需要做孩子的守护者和引导者,不能在他们的心灵洒下阴影。教育的方法有很多,选择最优的方法来积极引导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返回到我看的小李的案例,很多老师都提到了,解决的方法就是从根源着手,他出现问题的根源是家庭,那就应该从家庭着手去改变。而我的班级中家庭出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我需要做的也是正在做的就是沟通与交流,尽力给他们家庭所没有给的关心。
过去的这周有个孩子无故不到校,给家长发信息收到的却是这句话:“别让她上学了,我管不了她,她爱咋地就咋地吧”。联系到这位家长的举动,包括不接我电话,把我手机号拉黑等等这些,我意识到这个孩子已经丧失了家庭的爱,如果这份爱我没有及时补上,那她的学生记忆就一定是灰暗的。
——————刘晓彤
人有七情六欲,教师也不例外,老师有七种表情:疲惫、快乐、气愤、委屈、高兴、疑惑、魔幻,然而从道理上教师要以愉悦的心情、微笑的面容、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室,面对学生,爱满教室。
如何做到,四种方式,分享给大家,第一、适当分解;第二、团队帮助;第三、适度宣泄,很有趣的一段话“心情不好洗个澡,心情不好大声叫,心情不好草地滚,心情不好找人聊”;第四、心理训练,遇事忍让三分钟。给他人好心情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而给学生基本的尊重还有一种方式,便是记住学生的姓名,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路上相遇时,教师总是能微笑的叫出学生的姓名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在记住学生姓名的同时,还能记住学生的一些爱好和特长,择机赞许一下,那么教师的亲和力就会倍增。
人们常说:“被人记住是一种幸福。”
也有人这样说:“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口中说出来。”
当夜深人静时后,我不妨在大脑里想一想、数一数、看看自己到底能够记住多少位学生的姓名、相貌、特长、爱好….
两种方式,一种尊重,一种关爱。
——————霍云乔
今天我读了《成为最好的自己》书中的一篇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对于娜娜专注度的举例。对于我而言,可能暂时还不能从书中领悟到:如果一个妈妈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儿,需要完成哪些事。但是娜娜的故事却可以让我感受到,如果你想优秀需要做到什么——保持专注。完全沉浸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努力的做好它,努力的比昨天的自己更好的完成它。
我们现在往往太需要别人的认可,或者说以分享的名义。今天跑步了,要晒出记录截图;今天看书了,要拍下封面发到朋友圈;今天学了一项新技能,要在“不经意”间告诉别人。其实这个也没有多少不好的地方,因为现在好像我们都习惯通过网络而非面对面的去了解别人都做了什么。不过这种每一步都需要别人肯定的态度,往往会让我自己迷失在一时的满足感内,而不能专注且持久的保持。
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不要时刻关注别人的评价,抵抗住孤独的压力。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其实我们可以做到的第一步就是保持专注。专心致志的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想着如何去更好地完成它,而不是多长时间后就可以休息,或者完成了多少就放到朋友圈,让别人点赞。
娜娜的故事适合很多人看,妈妈,孩子,老师。在她的冒险中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感悟。
————黄锦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