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白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
①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②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③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杜少陵其人
怎么说呢
啥也不用说了
诗如其人
......
杜甫诗集
☟
《李白我想你了》
《李白我又想你了》
《我和老李一起去找老范玩》
《我写了一首诗送给孔巢父然而我又想起了李白》
《冬天怀念李白》
《夏天怀念李白》
《我梦见了李白》
《在天的尽头想李白》
《写给李白的一首二十韵的诗》
《苏端请我吃席我喝多了想起了我的好友李白》
上面当然是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原版在这里
☟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冬日有怀李白》
《春日忆李白》
《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昔游》
啧啧啧
今天,当我们谈到杜甫就会想到李白,谈到李白也会想到杜甫。
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身处同一时代,有着相似的境遇,他们被称为唐代诗坛的“双子星”。
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
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这两人对后世的影响不必多说,但这两人是如此的不同,又是怎么玩到一块的呢?
李白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人,走的是俊逸美少年风。
而杜甫在我们的心中,却是一个饱经沧桑,关怀国计民生的一个酷大叔。
此二人实在是“画风不同”。
用诗圣的话说就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瞧瞧人家这才情!
744年,杜甫与李白在洛阳初次相逢。
34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0岁的李白敬佩不已,连忙起身迎了上去,诚恳地递上双手:“李老师,我们……能做朋友吗?”
后世的人们拼命渲染这一次握手,说是“四千年历史上继孔子见老子之后最伟大的相遇”、“青天里太阳月亮走碰了头”。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小号杜甫根本就是大v李白的粉丝。
他们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总之,不过两三年的交往,却在杜甫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杜甫诗中“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寥寥十字,便写尽了李杜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
后来,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
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万水千山,远隔天涯,对李白的思念,跟随着杜甫的一生,从未间断过。
直到晚年,杜甫还在天天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多年以后,当李白再一次游历到齐鲁,忆往思今,他动情地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孤傲的李白,面对没有杜甫同行的齐鲁之行,忍不住黯然神伤,“齐歌”、“鲁酒”再也提不起李白的诗兴和酒兴。
在今天的人看来,杜甫和李白是一个档次的诗人,但在当时的人眼中却并非如此。
你要是问起杜甫,他们或许会反问:“杜甫?杜甫是谁?”
后人感慨:“子美(杜甫)之诗,可谓无声无臭者矣。”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大体概括出了杜甫生前在诗坛的境遇。
可悲的是,身为诗人,他的才华在当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甚至可以说,盛唐所有的大诗人中,杜甫是生前活得最凄惨的一个。
李白做过翰林待诏,王维做过尚书右丞,高适做过散骑常侍,就算是像孟浩然这种从来没正儿八经做过官的,那至少也是名满天下。
可杜甫一生“饿走半九州”,生活贫困不说,后半生还颠沛流离,潦倒不堪。
没钱,没名,没地位,才华得不到赏识,他有的只是一腔情怀。
但他笔下的一颗颗酸甜的浆果却能带我们回到那个属于诗人的年代。
譬如:“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
再譬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景都会非常自然的想起这些诗来。
历史上大诗人很多,担得起伟大这两字的却屈指可数。
王维、李白的才华不输杜甫,但是他们关注的都只是自己的用舍行藏,对于时代、国家、百姓,却关心得很少。
而只有杜甫,在颠簸流徙、食不果腹的时候,还惦念着国家的安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在居无所安的时候,他还想着能不能让全天下的人都有房子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正因为有了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才赢得了诗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诗圣。
晚年时期的杜甫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与此同时,从公元761年,也就是杜甫五十岁那年开始,他的一些老友都纷纷离开了他。
我们来细细地看一看。
公元的761年王维去世。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了,这对杜甫来说是个很沉重的打击。
公元763年房琯去世。
等到了公元765年的时候,高适包括严武都先后去世。
这些诗人、老友的纷纷谢世,对于老年的杜甫来说,实在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此后,他常在诗中流露出将要不久于人世的那样一种感慨,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津思捐躯”。
意思是,你们替我完成“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吧,我不行了,等到你们做大官的时候,可别忘了我。
公元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了。
穷困一生的杜甫,这样一个大诗人,直到死都没有能够回到他的故乡。
一直等到他去世四十三年以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四处筹措资金,想尽办法才把他爷爷的坟墓迁回祖坟,埋葬在了杜甫最为崇敬的十三世祖杜预的身边。
回顾杜甫的一生,灾患和痛苦似乎从未消散过,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与痛苦。
忧国忧民的杜甫便一直用这些鲜活真切的诗句,记录着动乱中的大唐。
即使他离开了人间,后世仍依稀可见千年前的情境。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去读他的诗时,字里行间那种对苦难人民的悲悯之情,仍然会使我们止不住掉下眼泪。
才华让他成为了大诗人,而这份情怀让他成为了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