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8年,在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张九龄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是一位县丞。
张九龄也是张良之后。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对张九龄的认识都是停留在他的一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事实上,张九龄还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眼光毒辣,对安禄山其人做出过“乱幽州者,必此胡也”的预言。在他身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亡到蜀地,在马嵬坡作别杨贵妃后,想到张九龄曾几度劝诫自己杀掉安禄山,追悔莫及,派遣使者去祭奠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他的贤臣不会死而复生,他的爱妃亦不会。
张九龄少时聪慧,擅写文作诗。时任广州刺史王方庆特别欣赏他,预言张九龄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张九龄也不负王方庆的期待,在公元702年,即武则天长安二年,登进士第,入天子门下,被授予校书郎。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经过韶州的时候,读到了张九龄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兼素练”,能“济时适用”。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认可极大鼓励了人生之路刚启程的张九龄。此为他们的缘起。
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授秘书省校书郎。708年夏,奉命入岭南,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张九龄的乡情不禁涌来,此时很久没有得到调迁的张九龄也萌生了归乡之念。但,人生的使命没有完成,上天怎会轻易放你?
正好遇到当时的太子李隆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后,张九龄被改任为左拾遗。唐玄宗上位第二年,张九龄上书宰相姚崇,提醒他“远馅躁,进纯厚”。姚崇心生不喜,“这人是谁,凭啥教我做事?”。716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不满,他们的矛盾越来越大,偏偏姚崇又是李隆基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也正是这一年,张九龄辞官回到岭南。我真佩服他的气节,说走就走。
赋闲在家的张九龄其实也没有闲着,他跑去修路了。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千年前就有先贤深谙此道。于是,他向朝廷请求修大庾岭路。大庾岭路可是出入岭南的必经之路,有“人苦峻极”的险阻。此时的唐王朝正值繁盛,社会繁荣,广州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大庾岭,就显得非常迫切。于是,张九龄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他自任开路先锋,亲自主持修路的各项事宜,从征集民夫到古道修成,他都在。“饮冰载怀,执艺是度,缘磴道,披灌丛”,历时两年,古道终于修成。修成后的古道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十七米,路基以石板铺成。道路两旁还种了许多松树、梅树。这条古道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被后人称为“古代的京广线”。路修好了,张九龄非常高兴,于是写下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鎼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
因修大庾岭路有功,718年,张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人才选拔。721年,张说再次成为宰相,他大概就是张九龄的贵人,因着他的赏识与提拔,张九龄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但张九龄不因和张说关系好就恃宠而骄,反而经常在一旁劝说张说行事不要太武断。唐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因例封赏,张九龄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择那些人品高洁清流的人,免得引起非议,结果宰相大人并未放心上,最后果然怨声载道。
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书侍郎,十二月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持朝政。也正是这一年,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被押送进京,张九龄进言安禄山留不得,必须杀。但皇帝特赦了安禄山。
740年春,张九龄请求回乡扫墓,因疾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一代良相,传奇的一生,善始善终的一生,多有建树的一生,终于落幕。
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我时常在想,或许他逝世于安史之乱前,也是一种幸福吧。
张九龄的一生,是浪漫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月夜氤氲,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兰桂芳华,有“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殷殷思乡,有“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的思亲怀友;张九龄的一生,又是坎坷的,两次被贬,三次进京,尽管最终峰回路转,但“路长人困蹇驴嘶”,其中艰辛波折何堪与人说?
曲江者,弯曲的江流在此流经。九曲者,屈曲之玄也,亦名御街水,卜氏云“九曲入明堂,当朝宰相”。九为极数,阳极则阴生,盛极则衰,九龄之后再无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