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设立练功堂,目的是想把培训师TTT的学+练中的练这个步骤做强化。加上同时参考了头马体系中反馈的机制,以及深圳兄弟头马俱乐部的一些参考。我一直坚信自己能在太原建立一个我们培训师成长的小天地。于是,在2017年底开启了练功堂。有一群积极热爱成长的小伙伴加入了进来。
然而,在练功堂做到第三期时,我意识到自己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这归结于在第三期的时候一个小伙伴给了我反馈的反馈。当时那句话突然让我警醒,我发现自己又不知不觉陷入到了自己知识者的诅咒当中,我在用自己的逻辑和标准,来绑架每一位练课的小伙伴。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无意识伤害了练课小伙伴的积极性和热情。
至此我终于明白,在头马会议中,演讲者7分钟,而点评者却只有3分钟的原因。看似简简单单的规则设置,背后其实有非常细致且深入的考量,点评人的时间不能超过演讲者的一半,是因为要更多的给演讲者去说。点评者是给予反馈的,但反馈的内容不应该比演讲者的更多。而在我的练功堂设计中,我虽然设定了三个维度的点评者,但在我自己的总点评角色中,却没有规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导致我在最后的点评时刻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和标准,说得比演讲者说得都多。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去卖弄学识和经验,虽然我一直谨小慎微,但我在练功堂的种种行为,似乎真的成了我最不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来自于我的评价内容。在头马点评的规则中,点评一定是三明治结构,而且一定要先鼓励,再提建议,最后再鼓励总结。在头马我们就是很简单地照做了,没有想过为什么。而如今犯了错误,终于理解到了这个设计的深刻原理。每一个站上台来讲述的小伙伴,都鼓足了勇气。即使他说他做好了被拍砖的准备,但底层的人性需求还是希望被得到认可被尊重。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先鼓励。而其实在提建议的部分建议每次只提1-2条。为什么这样?现在发现,每次我有些急切的想让对方快速进步的期望,附着在了一大堆建议上,变成了无情的狂风骤雨,打的对方找不着方向。我记起我一个师姐说的一句话:建议是在拿智慧的鞭子抽别人。当时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反观练功堂的自己,虽然练课者是来寻求建议的,但过多的建议和评判只是一味增加了演讲者的认知负荷,而这样的过程占了大部分的反馈时间,让练课小伙伴陷入到了一种困惑和自我否定的状态。这其实早已背离了练功堂的初衷。无论如何,激励大家一起往前走是最重要的,我却把自己的评价标准置于到最高的位置,而忽略了这个最基础的人性需求。
在第三次练功堂之后,我陷入到深深的反思当中,甚至一度想停办这个活动,幸好几位小伙伴一直在旁边鼓励,支持我。所以我决定要做两件事:
第一,和之前三期的小伙伴,郑重其事的道歉。I同学、L同学、C同学,真的真的要说声对不起,我用自己的逻辑和标准绑架了你们的展示。我为我之前的言行真的有深深、深深的歉意和悔恨。希望各位大侠能够既往不咎,还能愿意与我一起携手,共同一起成长。
第二,对练功堂的规则进行修改,以及坚决的执行。
1单维度点评者每个人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总点评不超过7分钟。剩下的时间可以每个人谈谈学习感受。
2确定详细的评价标准,每个点评者根据自己的点评要求做点评,三明治结构必不可少,一定要先挖掘练课者优秀的地方,再说1-2点建议。
前途是曲折的,唯有勇气让我们前行。而正是相互鼓励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感恩与大家的相识同行。
【百天写作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