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人的团聚年味更深更浓。
初三见到了我妈,早年就逝去父母的她,今年过年也没回家,见到我们开心地说:“我的子女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我妈是五十年代的贫苦人民出生,参加工作后生下我一个,我是七十年代未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我妈看我看得重,所以她理解“家”的含义就是如此。
那天的饭桌前,我们说起了对家的理解,孩子爸说“家”是“宀”下有个“豕”,古时候的人把屋子下面有猪的地方称为“家”。
姐姐说:“我现在有三个家 ‘和平园’(她现在就读学校旁边租的房子),’外婆家’(小时候住过的家),’东山家’(现在周末住的家),我四海为家。”曾经看到过一本书,说孩子来到世界上,来到你家里,就是寄居在你家里的一位客人,不久后的将来,定会离开你的家,组成她自己的家。
妹妹说:“我觉得有人的地方就是家。”
此刻我爸已在老家的大伯家里了,他独自一人回乡,我想也是为了去给我已逝的爷爷奶奶上坟,寄托他对于家的思念吧。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家”的理解。
老爸春节独自回了老家,后来他告诉我说妈坐不了车,春节人多,来回折腾,她也很累的,所以我自己回去看看就好。换作以前,妈妈一定是激动得不行,“你看看你爸,过年都要到处外面跑,不着家的”。妈妈没有吵,也没有情绪,在小区和自己的老伙伴们打起牌侃起大山,正月里见到她也是满脸笑容,老妈现在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纠结老爸的作为。过完年,老爸回来碎碎念,说是等天气好了,去看港珠澳大桥,我看到妈妈眼角的笑容,知道老爸已经和她约好了,感动妈妈的这份改变,也从他的笑容里读到了尊重是给对方最好的爱。
家究竟是什么?也许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答案。
家是团圆时饭桌上的那桌菜,
家是孩子放学后给你的拥抱,
家是夜间爱人和你的絮絮叨叨,
家是酩酊大醉后你摸着要回的那个地方,
家是奶奶脸上的笑容,
是分别时不舍的眼泪,
家是妈妈的唠叨,
是爸爸的沉默,
是你背负重担,又满血复活的地方。
董卿曾这样诠释: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
一家人,钱多钱少并不重要,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一家人,谁对谁错并不重要,感觉好才是最重要。这个时代最高级的炫富,是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