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走过22年,至今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有很多,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生活习惯,也淘汰了一大批跟不上互联网快节奏的传统企业。
比如很多年前还流行的影像产品巨头柯达,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不愿放弃既有的市场,寄望通过专利保护来阻挡新技术,最终被数码技术的洪流颠覆。
但也有很多企业,成功转型,比如苏宁,在看到零售业的店面模式逐渐被电商取代的时候,在这份威胁面前选择了改变,自我颠覆成为如今的苏宁易购。
在这些颠覆背后,互联网肯定不会是最重要的原因,除了这一核心因素外,包括老板的思维、资本的厚薄、团队的实力、政策的改变、产品的生命周期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互联网的浪潮,讯息万变,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整条产业链都变得越来越快,为了适应这种“快”,所以企业必须丢盔卸甲,用更精简的面相呈现于众。我们看到这两年,越来越多品牌往“极致单品”方向去走,做单品、爆品,这样的同时大大省略了采购、研发、营销、市场的步骤,将所有力量集中到一个点,反而取得不俗的效果。
而厚重的传统企业本身,就像一个庞大的巨人,不管是行走还是奔跑,都会显得“慢吞吞”,生意场本来就像赛道,慢的人也会获得掌声与鲜花,但金牌与欢呼注定给胜利者。
不说别的,就说营销。我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但我认为大部分的传统企业在营销上正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这一点,在乡镇企业尤甚,从几个方面举例:
1、流程太慢、领导太多
传统企业多年的沉淀,使其有固定的阶级制度。上至大型营销活动,小至热点海报,全部要上报走流程,审批下书面文件方可执行,互联网很多东西是转瞬即逝的,等它企业审批完下来,啥风头都平静了,而且常常领导太多,意见不一,最终导致营销进程缓慢,力量松散。
2、缺乏审美的认知改变,又不相信年轻人
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很多老板的审美还停留在80、90年代,那时候软件匮乏,工艺不成熟,弄个大红背景板打几个金色的字,再加个logo,民众看得懂就行了,哪谈什么美俗好坏。
现在消费者去到哪里消费购买哪个产品还得看包装,看设计,俗的还不买。甚至自家年轻员工进来,看到公司四周墙壁挂的还是什么大字版的奋斗口号、企业理念,还谈什么来的自我信心与归属感。
在营销的视觉传递上,对于专业人员审美又不信任,还执守十几年代那一套,出来的风格不像怀旧,又谈不上情怀,只能说粗暴直接得让人没有食欲。
3、吹牛太多、思维落后
品牌和产品不管销量怎么样,要往天上吹。什么“中国十大某某品牌”,什么“行业著名领导者”、“什么全球最牛逼乡镇企业”、“中国第一制造商”、“全球最大沙县小吃店”……有时候你会觉得,怎么什么品牌都说自己是十大品牌,怎么谁都说自己第一?当然新广告法出台后有所收敛。
而互联网的世界里已经不再适用这一套,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都有了更明智的选择,正像如今我们去沙县小吃不会是因为它地方有多大,装修有多豪华,而是回归到产品的核心。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为了卖产品,而是看这个品牌背后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拥有多少有效用户;不再是广告上把牛逼吹的越响,货品就走的越顺;而是依靠口碑占据市场,口碑又基于产品体验和扎实的技术。
类似的繁杂累赘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这一切在部分传统企业上都无法觉知,他们不会有轻小型公司的极客文化,不会有不端架子的工作氛围,不会有扁平式的组织文化,不会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信息平权。
它们有的,是在互联网浪潮中逐渐加深的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