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与书店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6天。
经常有人会问:我就是个普通人,钱也不多,怎么变有钱呢?
首先,你应该忽略「普通人,钱不多」的假设。最简单,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出身富贵,出人头地可以靠背靠资源?显然,我们绝大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你估计又会问,普通人可以靠什么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失望地表示,寒门再难出贵子;
但鲜有人思考,“贵子”背后代表了什么。
在选择学校时候,不仅在家庭的贫富之间,有限的资源,和难以跨越的阶层鸿沟都是问题。
我们都分辨得出好学校的好,不仅是师资和成绩上的优越,还有对自律的培养,自信自尊的树立,以及对视野和胸襟的开拓。
这些,都是普通学校,无暇去顾及的。
也难怪,有那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挤破头也要把送孩子进好学校。
于是,很多人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焦虑。
但好学校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缓解焦虑的唯一解药,真的是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吗?
当分数凌驾人格之上,教育的意义都被扭曲,我不确定盲目追求好学校,是不是唯一有价值的事。
那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称得上完整且有价值的好教育呢?
这让我想起,曾看过一个泰国“菜场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
这位妈妈,大字也不识一个,更没钱供女儿读好学校。
但她却通过生活的课堂,给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早早上了一堂免费但不可多得实践课。
这个真实的故事,最终被拍成了一部不到3分钟的教育宣传片,感动了许多人。
故事中的母女,来自一个底层的泰国家庭。
妈妈在菜场摆摊,收入很少,女儿因此甚至吃不起放学路上的冰棍。怕女儿受委屈,妈妈自制了菠萝冰条给吃,女儿突发奇想:“真好吃!要不拿出去卖吧?”于是,在妈妈的鼓励下,年幼的女儿背上自制简易小冰箱,沿街叫卖。但事情并不顺利,她的冰条无人问津:“为什么没人买呢?”没有安慰,妈妈让女儿去观察一下,别人都是怎么做生意的?女儿在一番实地考察后,回家动手改造了自己的小冰箱:不仅制作了靓丽海报,还加上了「5元1根,10元3根」的促销标语。果然,改进之后,她的冰条大受欢迎,销量也水涨船高。
这样的教育,并不昂贵,不花一分钱,甚至还能替这个家庭挣到钱。但这一实践的背后,女孩所学到的,却是课堂上不会教的知识——是自主解决问题,和独立的能力。
如今,现实中的小女孩长大成人,获得奖学金,也最终得到进入大学进修的机会。在此之前,她因经济条件所限,从没机会上好学校,但却不妨碍她在生活的课堂上,成长得越发优秀。
作家莫言,就曾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说过这样一句话:
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正如我们在欢乐颂里,每个人处在什么社会阶层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人物,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来自于Ta独特的无奈。换句话说,任何起点的人,都无法避免,生活给他接二连三地出难题。
与其将时间浪费在纠结阶层、起点、原生家庭这样的问题,不如去思考「贵子」背后的可贵品质。
我非常喜欢的查理·芒格,经常会提一个词——多元思维模型。
简而言之,他在漫长的90多年的人生中,不断思考,并不断把这些思考变成一个又一个可以复用的思维模型。
这些日积月累,让他能够更快地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这种能力,几乎成为了他的“肌肉记忆”,信手拈来。
如果说,只能选择一种能力来实现自我突破,我希望选择的,就是持续“自我教育”,不断自我迭代和思考的过程。
持续,代表着自律和自控,好的习惯会,带来持续的人生复利;而自我教育,代表着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韧劲远比资源,更有生命力。
今天探讨的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在意,看了好多类似的文章,这个观点我还挺认同的。因为家庭背景这些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能选择的只有我们自己。
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人都只能靠自己。 没什么背景,没遇到什么贵人,也没读什么好学校,这些都不碍事。
关键是,你决心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黑手。
——关东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