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都会给自己的周日定下一些目标,比如看完某一本书,或者是听完某一堂讲课,但细想一下,能够完成的真的很少。
这个坏毛病似乎从小就有,我读书那会平时也是非常认真,但是一到节假日,往往自己会完全松懈下来,既定的任务一般也都很难完成。
或许自控力也分时间,在我这里节假日自控力就下降了吧。
今天看了一天的《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杨修死前跟司马懿说,他俩最大的不同就是司马懿很能忍,而自己不能忍。
其实不用杨修自己说,单从《司马懿》这部剧里就能看得出,杨修此人自恃才学过人,放荡不羁,而司马懿此人却处处行事谨慎,能忍则忍。
虽然无法断定说司马懿最后赢了杨修完全是因为"能忍"这个特质,但我觉得这个特质肯定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就算没有作用,我觉得对于我们自己也是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忍"其实就是控制自己,遇到了自己不如意的事,却依然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
但"忍"却不是简单的逃避,一味逃避,只会没有原则的"忍",实则是懦夫。只有带有明确原则,有明确的底线,有明确的目标的"忍"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聪明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他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
我们经常会说政客都很虚伪,其实哪里是虚伪,人家这是聪明,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选举能够获胜,而每日的言行举止都是实现其抱负的工具。
"忍"也应如此,"忍"其实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如果在当前的形势环境下,"忍"这种行为对我们自己目标的达成最有益处的话,我们就应该采用"忍"这种行为。
但我们平时往往会受制于所谓的脸面、自尊等等外在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而忘记自己的目标,因为这些东西而不去采用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舍本逐末去采用成本最高的方法。
但殊不知,所谓的礼义廉耻,可能也不过是上层的聪明人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罢了。
比如说汉高祖所说的"非刘氏不能称王",难道他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铁律了?
再比如说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如果当时明朝选择了与金朝议和的话,可能也不会灭亡了,毕竟本来金朝就只想抢点东西,你给人家一点好处就完了,非要扛着和别人打,这不是舍本逐末么?
"忍"还是"不忍",重点应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对于我们目的的实现更有效,我们该"忍"的时候就该"忍"。
"能忍"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能够根据需要自由控制自我,这样的人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