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你要掌握的回应技巧

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背着书包放学回来了:

“妈妈,我渴了,有没有水,放好了没有?”

这时候你在厨房忙碌着,即不出来也不管他,心里想着,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让他自己找水喝。

或者孩子说:

“妈妈,进来一下,我这道题不会做”

你可能正在另一个房间忙碌着,或者总是回答孩子一个又一个问题,太麻烦了,就推脱说:

“等一下,等一下”

或者说:

“知道了,知道了”

亲子关系中,这叫不回应。

什么才是回应呢?

你擦干手,从厨房里跑出来,接过孩子的书包,给孩子倒一杯水,告诉孩子:

“今天在学校里还好吧,饿了吧,妈妈的饭马上就做好了”

或者:

“听到了,妈妈现在正在拖地,十分钟以后妈妈去到你的房间,帮你解决好吗?”

这才叫回应。

回应是指从对方那里收到一个信息,同时你也发出一个信息,可以传递到对方那里。

想想看,孩子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有多少次我们对孩子说:

“闭嘴,赶紧吃饭,别说话”

要么就是:

“快点走,看你磨蹭的”

当你的孩子问你:

“妈妈天上的云朵为什么会走呀?”

你说:

“赶紧走吧,快一点,上学要迟到了,别说话”

看似你和孩子对话了,但是你压根儿没有对他的那个问题产生回应。

回应就是能接住对方的话,解答对方的一个疑问和困惑。

如果回答不出来天上的云为什么这样走,你可以这样回答:

“宝贝,你在问妈妈天上的云为什么走,是吧?这个问题,好像妈妈也不知道答案,要不我们在手机上查一查,或者看看书”

回应不见得一定要回答出对方的问题,而是你听到了对方提出的问题,这就是回应。

生命的本质在于被看见,只要你看见了,孩子发出一个诉求,去肯定他,就是回应了。

八岁的宝宝缠着爸爸妈妈去公园里玩耍,大热的天爸爸不想去,妈妈被纠缠的实在没法了,就答应了孩子,可是孩子不想去了,于是撅着小嘴跑去问爷爷:

“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就不理解我的心情呢?”

爷爷耐心地听孙子讲述完,给到孩子三个答案:

第一、你想去任何地方,这个想法是没有错的。

第二、即使爸爸妈妈不同意你的想法,对你提出的要求没有答应你,爸爸妈妈也是爱你的

第三、以后碰到爸爸妈妈不同意时候怎么办?别放弃,要主动地去沟通,说一说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

这就是回应。

第一个回应、爷爷让孩子增加了一种自信,我确信我的想法是没有错的。

很多孩子,当爸爸妈妈拒绝他的想法的时候,他就会认为自己这个想法是错的,以后对提出需求就会有一种羞耻感。

第二个回应、爸爸妈妈即使不同意,他们也是爱你的。

这就是不断给孩子树立一个爸爸妈妈是爱你的这样一个理念,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建立起来,他也会觉得我是归属于爸爸妈妈的,否则的话,遭到爸爸妈妈的拒绝,孩子的内心就会感觉孤零零的一个人在飘荡。

因为七八岁的孩子,他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把一个人的拒绝理解成:

“你不爱我,如果你爱我,为什么每次提出要求,都是拒绝我的”

正是爷爷确认到这一点了,到了晚上的时候,八岁的宝贝跟他的妈妈开心的说:

“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他跟妈妈表达了,还给妈妈跳了一支舞。

第三个回应教会了孩子,当你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不要放弃,要尝试着去沟通,获得你所想要的东西。

如果总是这样给予孩子回应,你的孩子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就不会选择退缩,而是会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回应是指从对方那里收到一个信息,同时你也发出一个信息,传递到对方那里。回应是能接住对方的话,解答对方的疑问和困惑。生命的本质是被看见,亲子之间在正确的回应中就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他与这个世界良好的互动关系就开始建立起来了。

人是一个群体动物,只有融入关系,才会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孩子向这个世界表达需求的时候,妈妈拒绝,没有给到他正确的回应,就会产生深深的无助和绝望。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再向世界发声了,也就不会回应别人,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回应,自然就不会回应别人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