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的第100篇文章,是我坚持日更的第12篇,深知自己思考和输出并不深刻,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坚持。
这几年“走出舒适区”很火,人人都想着,要走出舒适区,遇见未知的自己。结果却是:刷着手机,看别人越来越好。
昨天我学到了一个概念:
心理学将认知世界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舒适区: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会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这个知识点,我当时的反应是知道了,并没有做过多思考。
后来看到黄老爷对于这个概念的总结应用,让我彻底明白了,我与牛人的差别。
把事情简单化,具体化--才能靠近舒适区
尽量在学习区做事情,如果能进入舒适区更好
不要在恐慌区做事情
我之前的认知是,舒适区既然已经是我掌握和熟练的,即使再重复进步也不会太大,那就少做。忽略了在舒适区里,我们的心理状态最舒适,在这个区域里做事更容易坚持,效果也会比较好。
把学习区变为舒适区,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舒适区也在不断扩大,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在增长。
那么如何进入舒适区,就是把困难而庞大的事物进行分解,难度较低,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入手。
拿我工作来说,每次领导给我分配一份新的任务,我会觉得恐慌,认为自己做不到。但是领导交付的任务,又不能跟领导说:我觉得我做不了,你给其他人吧。
不能推给别人,只能自己上,就从自己熟悉的地方一点点开始,不懂的百度,问同事,最终完成了任务。但是偶尔会有延迟,原因有很多,但最初因为害怕也拖延了不少时间。
凡是让我觉得有些害怕的,我都会不自觉的退缩,排斥。但其实只要努力一点点,就能够得着。
对于学习区和恐慌区,我们的感觉会欺骗我们,一般情况需要我们处理的事情,付出时间和努力都是可以跨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