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流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进而影响着生活方式。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都写过情书,就是那种写在信纸上的,写之前还要练几天楷书的模式。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联系越来越方便,基本上只要要到对方电话号码,情书就可以免去了。如果说,不行啊,现在我心里痒痒也想写,但是不知道写什么好,对于这样的读者,我有一个建议,保准行得通。就是,你到电商上搜一下:《世界名人情书大全》学一点套路。
所以说,虽然现在每天信息铺天盖地,但对于传统的信息来源,你反而忽略了,想用的时候,还得去查书。总的来说,读书获取信息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我见到一些做读书题材的公众号,经常发一些危言耸听的调查数据,类似什么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等等国家的人,年均读多少本书,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人读书最少,没文化。尽管我的年均读书本数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均数,但我也不觉得这有多光荣,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有人喜欢玩游戏,能从中获得快乐,有人喜欢玩直播,可以从中找到存在感,都无可厚非,世界在进步,娱乐消遣的方式在不断分化演变,没必要党同伐异,罗素不是说了么,"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说不定未来某一天,刚落地新生儿的大脑里就会植入芯片,直接灌输信息数据,读书的效率就更低了。
写情书是有技巧的,上来就说"爱啊,想啊的,宝贝"啥的太过流俗,至少我本人看了会鸡皮疙瘩掉一地。先引一句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手段高不高?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就把那种急切想得到回应的感觉给写出来了,不需要太多炫技,就像太极推手,把你粘住,大师不愧是大师。
两人不熟,刚开始的时候,情书重在"隐晦"二字,要有顾左右而言他的功力。写信,其实有时候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写了一些心里话,然后拿给一个信得过的人窥探自己的隐私。比方说,异地恋的人写一些,我在这边过的不错,认识了新朋友,朋友怎么样,生活怎么样,你在那边过的怎么样啊……看粗来了吧,这就叫"顾左右而言他",是一种借外物的情感交流,顺便表达一下自己的三观,让对方乐于接受。一个男的给一个不相干的女的写信,或者一个女的给一个不相干的男的写信,还能有什么,这不明摆着喜欢对方么!你信里再写,"哎呀,我想你啊,想你想得,晚上睡觉就像烙饼……"多此一举,真俗,真露骨。当然了,也有人吃艳俗的这一套——陆小曼,趁人不备,横差一杠子的徐志摩就是这么写给她的,有兴趣的可以把上本书买来看一看。
我上大学那会,女友的高校在一所军事院校旁边,手机接收信息,时常会滞后。经过斯诺登事件,不禁使人遐想,我们相互之间交流情感,发过的短信息,可能包含了一些敏感词,经过军方防间谍后台系统筛选,被截获分析,所以才延迟。细想一下,还挺尴尬的,就像间谍电影那样,把你一堆情话,投在大屏幕上,呵呵。
第一封情书投出去之后,你就开始等。等一天没回应,两天还没回应,心里就开始发毛,脑子里开始反反复复,不断回忆信里的内容,是不是这里写的不好,是不是那里写的不好,得罪她了?其实都不是,她还没看到呢!这叫自作多情,或者用东坡的话说"多情却被无情恼"。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别人回你了,你第二封信就会开始矫情。引红楼梦里送宫花那回,林黛玉使小性子说的一句酸溜溜的话,"你这是特意送给我的,还是送别人剩下的?"信里呢,恐怕就会说,"哎呀,我这几天啊,食欲不振,精神恍惚,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你的信啊,我看了,你说你一日三餐,作息规律,我就安心了……"其实不安心。
我也看过一些相亲类节目,老说夫妻俩要有共同语言,我承认写情书需要共同语言,要不然你没法沟通,写什么都是石沉大海,对牛弹琴。婚姻里的共同语言,我更想把她说成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并不是狭义上的共同话题。你喜欢看新闻联播,她喜欢看非诚勿扰,都没多大关系。反而两个人都是一个领域,都是作家,都是记者,或者都是卖保险的,共同话题越多,争吵越多,我不服你,你不服我,时间久了,难免不出裂痕。反倒不如回到家,我说点你感兴趣又不懂的,你再说点你的,没心没肺的,轻轻松松,多美好。毕竟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生在福中不知福,等到回想起来时才追悔莫及,都珍惜眼前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