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几十个展厅间来回看,从中找到可以相互印证的内容。这些日子我主要是在写“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的文章,也在“中国古代基本陈列”“金玉满堂”等展览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今天要说的清代朝珠,当然还少不了“金玉满堂”展的佐证。
在“金玉满堂”展中,有清代帝王的画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的脖子上都没有朝珠,而从康熙之后的皇帝们都有。
了解清代发家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清朝的祖先是女真人,他们信奉的是萨满教。而朝珠的源头却是佛教的佛珠,为什么康熙会喜欢佛珠呢?
其实努尔哈赤作为明朝的封臣,早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也开始信奉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顺治的皇后,也就是康熙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很早就开始佩戴佛珠。康熙称帝后,经常命画师给自己的母亲画像,并且还画上了她常戴的佛珠。
上有所爱,下必甚焉。于是很多朝臣也开始佩戴,并向皇帝和后妃们进献。康熙于是专门规定了朝珠的佩戴规范,成为一种服饰制度,并得到后来帝王的承继。
乾隆28年编撰的《钦定大清会典》中,对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成为皇帝对文武百官的赏赐以示恩重。
朝珠的数量被定为108,通常是由珠身,佛头,背云,记念,大坠,坠角六个部分组成。每27颗朝珠中间加入一粒大珠,俗称“佛头”。在处于颈部的“佛头”下,系着一个葫芦形状的“佛塔”,丝绦穿过佛头和佛塔进行编织和打结子。中部有一颗背云,是背在后背的一颗吊坠,呈圆形或雕刻祥云图案。背云再向下,在末端坠个小坠子,称作“坠角”。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称为“记念”。
108这个数字也有独特的寓意。其中12颗代表一年中有12个月,24颗象征24个节气,72颗代表72候。72候是古人结合天文气象等总结的一种历法。朝珠上还有4个大佛头,象征一年有4个季节。皇帝将108颗珠子戴在身上,表示对上天心存敬畏,期盼国顺民安,风调雨顺。
朝珠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琥珀、蜜蜡等世界珍物制作,一般以光素的形态出现,着意表现其材质。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或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清朝统治者规定,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拥有东珠朝珠均属僭越犯上,这也是为何东珠朝珠存世稀少的原因。除东珠朝珠外,皇帝在不同场合佩戴的朝珠也不同,如:皇帝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绿松石珠,均明黄绦。
现将展厅里展出的朝珠分享给大家。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