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93天《 小问 第五十一》第4部分
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駮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仲对曰:“此駮象也,駮食虎豹,故虎疑焉。”
楚伐莒,莒君使人求救于齐。桓公将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公曰:“其故何也?”管仲对曰:“臣与其使者言,三辱其君,颜色不变。臣使官无满其礼三强,其使者争之以死。莒君,小人也,君勿救。”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 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疾。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从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也,善承教也。”
字词注释
[1]駮(bó)马:毛色不纯的马。或谓当作“驳马”。洀(pán)桓:通“盘桓”。徘徊。
[2]强:通“镪”。钱贯,即穿钱币的绳子。
[3]放春:即春游。
[4]粟:小米。后面“自命为粟”的“粟”,取其谐音“肃”,谨慎的意思。
[5]甲:外壳。
[6]卷(juàn)城:用围墙围起来的城。卷,通“圈”。
[7]眴(xún)眴:柔顺的样子。
[8]由由:油油的样子。兹:益,越发。免:通“俛”。俯,这里指低头。此处指益加俯首向根,比喻君子不忘根本。
[9]禾:谐“和”的音。
[10]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青龙一带。
[11]卑耳:地名。今山西平陆西北有卑耳山。
[12]闟(xì)然:忽然,突然。
[13]瞠(chēng)然:惊视的样子。
[14]人物:人的模样。
[15]祛:撩起。
[16]赞:以言语相引导。
译文参考
桓公骑马,虎看见他竟躲了起来。桓公问管仲:“今天我骑马,虎见了我都不敢上前,这是什么原因?”管仲答道:“我猜想您是骑着杂毛色的马在盘旋,并且迎着太阳奔跑吧?”桓公说:“是的。”管仲答道:“这是駮的形象,駮是吃虎豹的,所以虎就迟疑了。”
楚国讨伐莒国,莒国国君派人向齐桓公求救。桓公准备去救援他,管仲说:“您不要去救。”桓公说:“为什么呢?”管仲答道:“我同莒国的使臣谈话,三次侮辱他的国君,他脸色都毫无变化。我让官员故意扣减他三吊钱的赠礼,那个使者就拼死力争。用这种人的莒国国君,看来也是个小人,请您不要去救他。”桓公果然没有出手援救,而莒国就灭亡了。
桓公春游,三月天在野外观赏。桓公说:“什么东西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呢?”隰朋答道:“粟粒,它身在甲胄(谷皮)之内,中间有圈城(外壳)维护,外面有尖锐的兵刃(谷芒),但仍不敢自恃强大,谦虚地自称为粟(谨慎)。这大概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吧。”管仲说:“禾苗,开始时柔柔顺顺,多像个孺子!到它壮大时,庄庄重重,多么像个武士!等到成熟时,油油然谦和地垂首向根,多么像个君子!天下有了它就安定,没有它就危险,所以叫作禾(和)。这可以同君子之德相比了。”桓公说:“好!”
桓公北伐孤竹国,在离卑耳溪十里的地方,突然停止前进,惊视前方,挽弓将射,但引而未发。他对左右随从说:“见到前面的人吗?”左右随从答道:“没有。”桓公说:“事情恐怕不会成功了吧?我真大惑不解了。刚才我看到一个人,身长一尺而模样齐全:戴着帽子,右手撩衣,跑在马前,速度很快。事情恐怕不会成功了吧?我真是大惑不解,怎会有这样的人呢?”管仲回答说:“我听说登山之神有叫俞儿的,身长一尺而人的模样齐全。当霸王之君将兴时,这种登山之神就会出现。他跑在马前很快,表示前方有道路。撩衣,表示前面有水。用右手撩衣,表示要从右边渡水。”到了卑耳溪,有引导渡水的向导说:“从左边渡水,水深没过头顶,从右边渡水,水深只到膝盖。若从右边渡水,完全可以成功。”桓公立刻拜管仲于马前说:“仲父的圣明居然到了这种程度,我实在是久当有罪了。”管仲答道:“我听说,圣人是在事情还没有形迹时就能预知。现在是事情已经有了形迹,然后我才知道的,因此我算不上圣明,只是善于接受圣人的教导罢了。”
核心内容解读
这几段内容讲述了几个桓公的小故事,从中能够发现许多有意思有价值的信息。
桓公问,为什么他骑马时,老虎都躲着他?管子回答说,他骑駮马迎日而驰,看上去像是駮,因为駮食虎豹,所以老虎害怕了。这里提到的駮,《山海经》卷二《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有兽焉,其名曰駮,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直到清朝,《清宫兽谱》中也有记录,駮,一名兹白。状如马,白身黑,一角,锯牙虎爪,音如鼓。食虎豹。西荒中曲山之兽。周成王时,西戎义渠以是来献。《秦风》“有六驳”,谓木皮与之相似。《西京赋》“六骏駮”,《吴都赋》“蓦六驳”,皆谓马之相类者。师旷对晋平公云:“驳之状有似駮马。”是其证也。这样的记录虽然未必准确,但以桓公骑着马像骑着凶猛的神兽,可能也是对赋予桓公的一种神奇强大能力的暗示。
在记录北伐孤竹国的时候,桓公路遇登山之神。文中管子说,这是“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还很具体地描述了登山之神如何指引道路,“走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果然如神意所示。这样的故事,还是为了说明桓公为神明认可和护佑,其霸业兴盛是必然趋势。
在对待楚伐莒的事件中,莒君使人求救于齐,管子根据使者的表现判断莒国国君是小人,德行不足,不值得相救。
在春游时讨论“君子之德”时,隰朋以粟之德比于“君子之德”,因为其“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这是描述君子内心坚定、外有实力,依然谦逊的品质。而管仲则以禾之德比于“君子之德”,他是从禾苗成长过程中的品质特点来与君子之德相比的,“禾苗,开始时柔柔顺顺,多像个孺子!到它壮大时,庄庄重重,多么像个武士!等到成熟时,油油然谦和地垂首向根,多么像个君子!天下有了它就安定,没有它就危险,所以叫作禾(和)。”用这样的比喻君子之德,来让桓公懂得君主德行的重要。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易传》对君子品德的论述(节选)
《易传》对君主的品德与条件有一些别开生面的论述。首先,君主的基本条件应该是有道德的人,能为人表率,并能服众。《文言》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彖辞》说:“‘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能使众人皆正,便可以成就王业。除为人表率之外,君主还必须通变化之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能通天地、日月、四时、鬼神,自然远在凡人之上。这样的人当然应为君主。
《彖传》也讲了类似的看法:“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阴阳交错,天地变化;人文指社会制度教化。上知天文,下知人文,并且知道如何“化”之,这种人无疑是可以“成天下”的。不过,要想上知天,下知人,作者认为必须通“易”。掌握“易”是走向君主的阶梯。
《易传》认为,通道的君主应该像天地养万物那样,养育万民,《彖传》说:“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顺天势,其体厚,能载万物,君子法地,以厚德养臣民。对这种思想,我们应作两面观。一方面,它对君主提出极高的要求,君主应承担养育万民的责任,如同天地于万物一样,否则就不配做君主;另一方面,在这种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背后,万民都是君主的附属物,仰赖圣人而生。作者向君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这种呼声中,把君主置于绝对的地位;万民应受到君主的养育,在这种养育声中,万民被降到了奴隶式所有物的地位,然而乍然一看,却又是用温情的面纱掩盖着。
关于道德观念,《易传》属于儒家体系。但其侧重点不是讲具体规范,而是教导人在行动中如何掌握儒家道德的关节点。
《易传》认为君子之德要在自强不息,持之以恒。《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彖传》说:“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言》在解释“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卦辞时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上述种种议论,告诫人们要勤勉而小心,以忠信立身,以诚待人。言要中肯,行要有恒。遇事要细心估量事物会走到哪一步,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慎之又慎。处安而不懈,处危境也不会有大害。这些都是由自强不息的精神换取的。
与自强不息相伴的是刚健果行。刚健是乾卦的本性,人应效法行刚健。《彖传》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刚健说的是内心意志,表现在行动上则是果行,《象传》说:“君子以果行育德。”即是说:君子持道要果决而不回,以增大自己的德行。《文言》也讲:君子“贞固足以干事”。贞,正也,贞固即正而坚。干,主办、主持。君子要坚定地以正道主办事务。
当生命与志向发生矛盾时,要舍性命而遂志。《象传》说:“君子以致命遂志。”志向与君主发生矛盾,从志不从君,《象传》说:“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功名与志向发生矛盾,遂志而弃功名,“不可荣以禄”(《易传·象传》)。《文言》说:“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易犹移也,不为时人所移)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有德持志者,不为世俗所移,不图功名,避世不烦闷,不为世人所知也不烦闷。符合己志者则行,违反者则避之,志向是绝对不可拔的。
君子之德的另一个表现是,要以谦待人。《彖传》说:“人道恶盈而好谦。”《象传》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又说:“君子以虚受人。”谦虚,一方面表现为尊重人,《系辞上》说:“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另一方面表现为不伐功,《系辞上》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谦逊要求人们思不越位。“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以惩忿窒欲。”(《易传·象传》)
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君子要积善。《象传》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又说:“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行善固然很好,不过在行善背后还有另一套打算,《系辞下》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是为了成名。
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刘泽华 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小海,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7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