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载:“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这里的襄夫人,叫王姬,是周襄王的姐姐,后来嫁给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史称襄夫人;公子鲍,是宋襄公的孙子辈;为宋成公的庶子,昭公,是宋成公嫡子,两人本是兄弟关系,都是宋襄公的孙子。
人物关系理顺了,上面一段话就好理解了,字面上看,就是公子鲍长得非常帅气,襄夫人王姬想和他玩男女通关游戏,但是人家不同意,后来想办法把他灌醉了,许诺帮他当上国君,恩威并用,这才成就了那事儿。
我们都知道,宋襄公礼贤下士,非常讲究礼仪,在和楚国的泓水之战,他在自己的中军大旗上绣上“仁义”二字,而且等楚军渡河后、列好阵,才发起攻击。一个如此“讲究”的人,自己的夫人,却和孙子辈的人私通,这无论如何都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事,真的是王姬欲望太强?还是这背后有什么隐情?
尊王攘夷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再也无力制约诸侯,相反,天子遇到难处时却要向诸侯求救,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在这种情况下,接连诞生了五位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之所以能成就“方伯”之业,是因为他践行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攘夷方面,北灭孤竹等国,然而齐国并没有将攻取之地据为己有,而是将孤竹分给了燕国,此举获得了天下诸侯的称赞。但是,周王室对齐桓公的攘夷,并不感兴趣。
周襄王真正在意的是“尊王”。毕竟“里子”要不到,那就先要“面子”吧。
齐桓公是如何做到尊王的呢?召集宋、鲁、陈、卫、曹、许、郑,组成八国联军伐楚,但是双方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战斗,只是双方派出代表,分别为管仲、屈完打了几场嘴仗,最终结果是楚每年向周王室进贡十车“包茅”而已,楚王依然是楚王,并没有变成楚公。即便如此,齐桓公还是将楚国势力赶到了郑国以南,这也是齐、楚、周三方都认可的结果。
周王室面临的形势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周王室能直接驾驭的地盘,已经非常小了,夹杂在晋、郑、楚、秦之间。秦国那时在和西戎打的不可开交,没有精力东出,所以周襄王对西部没有戒心。北部晋国,也算是老的诸侯国,素来没有矛盾。
最不放心的还是南面的楚国。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早在西周时期,熊渠就僭越称王,至周襄王已有几百年。彼时,蔡、陈两国已经是楚国事实上的附庸国,郑国比较特殊,楚国打过来,它就服楚,晋国打过来,它就服晋。如果楚国再将宋国拿下,周王畿之地怕是要淹没在楚国势力范围之内了。
权利真空
根据这个时间表,是不是能看到什么?
齐桓公在公元前643年死后,齐国几位公子大打出手,霸业不在,一时间,各个诸侯亦是乱了阵脚。楚成王抓住机会加快了北上称霸的步伐,面对这种形势,周襄王急切的想寻找一个战略支撑点,他将目光投向了宋国。
楚成王的绊脚石----宋襄公
这段时间前后,王姬嫁到了宋国,成为宋襄公夫人。或许这是周襄王早就布下的一颗棋子,或许是出于无奈,病急乱投医,史学界的一个合理共识,就是这桩婚姻多半是政治联姻。
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急切的想把他的衣钵接过来,先后搞了两次会盟,第二次会盟时,效法齐桓公“衣裳之会”,结果被楚成王挟持,成为了人质。
后来郑文公赴楚国“朝礼”,这一举动,被视为楚国势力北扩的一种试探。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郑,楚国为救郑而攻打宋国,宋楚双方在泓水遭遇,以宋国战败告终,而楚国的势力则扩展到了黄河一带。转年,宋襄公伤重不治,临死前,立下遗言,楚为宋之世仇,不可请和。
可是,没多久这遗言就被他孙子宋昭公给破了。
公元前617年,楚联合蔡欲攻打宋国,两军未交战,宋昭公就直接请和。
王姬威逼利诱
这一切,被王姬看在眼里,长此以往,宋国怕是也要沦为楚国附庸了,王姬想到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换将,欲废宋昭公。她将目光投向了公子鲍。借助自己的权势、美色成功将公子鲍拉入自己的阵营。
宋国连续几年歉收,王姬、公子鲍用厚施买国的策略,即散尽家财进行赈灾,换取国人支持,经过几年酝酿,朝野一片赞声。
《史记》载:“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公元前611年,王姬等人趁宋昭公外出围猎,将其击杀,公子鲍即位,是为宋文公。
结束语
所谓“春秋无义战”,生在那个年代,一个柔弱女子,即便是生于王室又如何?她能做的非常有限,人生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周以“礼”立国,王姬不顾人伦,做出如此之事,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无奈。我们看到的,或许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人生负重,且行且珍惜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旨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