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其实我对工业设计还是挺感兴趣的,尤其是包装这一块。包装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瞬间提高商品逼格,或者让整个商品变得很低档。很多的公司在寻求风格突破的时候,很喜欢在包装上下功夫:有更改公司的LOGO,比如UVER, INSTAGRAM的改APP图标;有对单条生产线的改造,比如五芳斋粽子和复仇者联盟的合作,农夫山泉推出新包装;有对全线产品风格的同一,比如日本便利店7-11。在包装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应该是韩国和日本了,他们在女性向商品上很有研究,西方等地方则发展的是男女皆宜的包装。
中国原来的包装和讲排场、撑面子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一切的包装讲究大气、醒目。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秋节月饼的过度包装,一个盒子套一个盒子,和俄罗斯套娃一样最后才能找到小的可怜的月饼。物极必反,最近因为苹果的起头,极简主义风潮流行了好一阵。
我认为包装这个领域还存在潜力的原因是,我们旧有的包装思想是朝外的,就是为了送礼、面子的,重心在于如何让别人觉得我们的东西很好。但是,相反朝内的包装方向却被忽视了,如何创造让用户每天使用都感到流畅、美的包装。
这种把目光由向外移向向内的趋势在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原来我们通过抓住全球化生产的契机,加入了WTO,向世界兜售中国制造。我们的眼光在于外,如何让其他国家购买我们的商品。但是现在我们为了经济的稳定和独立,希望拉动国内的消费提高,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本身。在消费风格上,原来中国人喜欢买牌子,那些响当当的奢饰品品牌非常抢手,但是现在小众产品,亚文化市场都在发展。从大众口味转到个性口味都体现了对每个独立个体的关怀。做出风格,做出不同的关键在于,去掉“一般来讲”“大部分的人”的概念,而是服务“万一”“有些人”这个概念。所以针对不同的喜好人群,所需要设计的包装风格也不尽相同,需要的知识储备也不同。
从包装的对象来看,也可以做适当的外延。需要新的包装的不只是产品,还有人。如果说以前的名片上写的职位、学历是一种包装,那么现在作品、网络形象、人脉就是一种新的包装需求了。我一贯都是支持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所以对于自我包装来说,我觉得人需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给人一个记住的理由。这个理由不可以太旧,太大众,不然就陷入了红海战争。
比如,以前高薪水高学历的人华丽转身,投奔创业显得富有情怀,现在太多“有情怀的”学历赢家们投入创业就不显得印象深刻了。以前出国旅游,拍照晒朋友圈很让人羡慕,现在我倒是觉得如何不拍出游客照太强的照片变得更重要。
风向永远都在变,还是那句老话,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