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们学了《世说新语》之陈门风范。 第一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有一天,一位客人来请教陈太丘,他的两位儿子则负责做饭。陈太丘在与客人谈话时,元方与季方由于好奇,便偷听两位大人的对话,而忘了放箄子,饭也落进锅里成了粥。当陈太丘问他们为什么蒸饭时,兄弟俩跪在地上解释,因为听父亲与客人的谈话,听的太认真了,而忘了放箄子,饭也成了粥。太丘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大概还记得。”兄弟俩把父亲和客人的谈话,在互相补充下,他们把大人说的话一字不落地叙说出来了。父亲听后,感到很欣慰,说:“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可见,陈太丘的儿子们,不仅是好奇,还很好学,而且他们是乐学。也能看出来陈太丘和其他父亲不一样,他很讲道理,对儿子的认可、欣赏及重视学习、重视精神(甚于教条与物质)。
第二篇: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有一年,百姓们没有收成,非常饥饿。在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悄悄进了陈寔的屋子,躲在梁上。陈寔在暗中发现了他,于是起床整理衣服,把儿孙们叫了过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未必他的本性就是恶的,有可能是染上了一些坏习惯,导致变成这样。”儿孙们问:“这样的人有谁呢?”陈寔指向梁上的盗贼,说:“梁上这位君子便是。”盗贼听后,大惊,自己从梁上跳下来,磕头认罪。陈寔又给盗贼开导:“看此君的样貌,不像是恶人。应好好反省,做善事。”得知他们很贫困,陈寔命人赠他二匹绢。自从那以后,这个县上就再也没有小偷了。陈氏家族特别仁爱,如果是一般人的话,要么二话不说,操起打狗棒,将其打跑。要么就是报警(当然,古代没有这个说法。)。但我们的陈寔没有这么做,而这唤子孙们过来,跟他们讲道理,讲人的本性的好坏是怎么形成的,同时也征服了梁上的小偷,自己从梁上下来认罪。小偷下来后,陈寔跟他讲道理,还救济他的生活,也改善了他的一切。(虽改变了一个小偷,但这种事可能性很少,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偷都会悔改。不过还是有可能的。)这也能看清楚人性的善与恶。并非所有的人都是魔鬼,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天使。有可能是由于他(她)所处的环境太恶劣了,得不到好的教养,导致他(她)习性变恶。
第三篇,也就是最后一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一篇就不详细解释了)就是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在一个地方见面,陈太丘到了,朋友还没有来,于是他在这儿等朋友。过了中午,那位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在等他,自己离开了。当朋友来时,陈太丘已经离开了。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于是,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父亲等您很久了,可您却还没来,便自己离去。”朋友很生气,说了一些陈太丘不好的话。元方听后,说:“您和我父亲约在中午见面,明明是你先没有按时到,这就是你不守诚信;在他儿子面前骂他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很惭愧。想回头拉住元方,而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这一则讲了元方用理性方法来维护父亲的尊严,这就是运用理性来解决问题。这也是道德人格发展,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里面一共有五种型,
而陈氏家族就属于圣贤型——自我实现的自由人。确实如此。那你是哪一类呢?好了,今天到这儿,感谢王校和张老师这几天给我们讲的《世说新语》之陈门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