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一直跟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六七年级的孩子在一起,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每年元旦最冷的那几天,不管是雨雪充足还是不足,都会有很多孩子出现“感冒”的症状,头疼、头晕、发烧、呕吐……反复发作,不能痊愈。每年到这个时候六年级班里会有十多个孩子要求请假回家治疗,直接影响着老师的授课和孩子的学习。
出现感冒症状的感冒我称之为“生理感冒”,而和它相对而来的就是“心理感冒”。据我观察,每年正常出现“生理感冒”的孩子不足请假学生的1\3,大多数孩子患的都是“心理感冒”。总感觉这里难受、那里不舒服,其实到医院检查之后什么病也没有。究其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孩子自身。六年级孩子刚刚离开父母,独自寄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因为这是他们生平第一个离开父母的寒冷的冬天,他们需要父母带来的温暖,需要家庭带来的温暖。当他们因病被接回家之后全家人围着他“团团转”的感觉让他温暖,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当他看到父母看着他打吊瓶的时候的心力憔悴的表情包,他认为那就是他的“温暖”。
2.孩子家长。今天中午和老师们一起聊天听到了当下教育孩子最流行的一句话“儿女在,父母不远游,游必有方”。这真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论语改编,更是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有力鞭挞。这也更是“心理感冒”的关键所致。因为孩子刚刚离开家长,家长会感觉到对孩子身上的“爱”的缺失,一听说孩子在学校里哪里不舒服,不管是刀山火海、风雨雷电都会在第一时间里赶到孩子的身边。而当孩子看到家长看到自己后那种“无微不至”的“爱”的表情包时,自然而然的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和学校里老师们一张张“铁青脸”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奋不顾身”的投入到家长的怀抱。特别是一些留守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的孩子,当听说孩子在学校里“生病”了,那还了得?那怎么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的孩子的爸妈交代?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内“求亲告友”想尽办法来接孩子回家。
3.知识转化。五四学制让六年级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小学到初中的关键转折期。小学的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品社;而初中却大不相同,不仅仅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而且数学的学习会给大部分初入初中的孩子们带来明显的学习兴趣上的瓶颈。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孩子出现厌学的情绪,抬望眼这“冷酷无情”的黑板,低头看这每天都要“寒窗苦读”的凉凉的桌椅板凳,再想想那个一家人都围着自己转的温暖的“爱巢”,谁不会萌发一种“我该想一个什么样的理由才可以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回到我温暖的家呢?”
4.班主任老师。很多学校对于一些初做班主任的年轻教师都会放在初中的起始年级——六年级,把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尽量放在八九年级担任“更重”的班级管理任务。这就导致一些年轻的班主任看到孩子有点儿“感冒症状”就会用自己无私的“爱”和满腔的“情”对孩子们百依百顺,“测量体温——喝水——联系家长——回家”不厌其烦。感觉这样会对谁都有一个最好的归宿,素不知这样会毁掉了孩子最终的“归宿观”。
5.社会因素。其实这里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一些“贪心”的医疗机构,用不恰当的诊疗方式来解决孩子和家长的“心理感冒”,进而让家庭产生患“心理感冒”后的依赖感。有的甚至会由于长期吃药、打针带来呕吐症状,让家长误以为孩子感冒“一直”不好,还要继续打针继续吃药,重者会形成不良的循环。
所以,每年在这个“生理感冒”“肆虐”的季节,大光劝班主任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认清症状,看一看到底是真正的“生理感冒”还是他们“跟风”的“心理感冒”,如果真是遇到那种患“心理感冒”而且“感冒一直不好”的孩子,我们就去正规的医院做好全面的检查,一旦发现没有问题就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说教,告诉他们这种“心理感冒”的严重后果进而鼓励孩子要坚强、要豁达、要独立。
时至深夜,大光敲打出的这些文字,希望能让“心理感冒”和我们的孩子和家长永远找不到交集。即便是有交集的时候我们也要正确的面对。记住,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扭转的是我们自己。
(大光于18.01.19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