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区分大赛,了解到了一个叫POC算力糖果的项目。以算力糖果命名,以POC为简称,似乎和POC共识有着什么不可描述的关系?后下载白皮书一观,原来是Power Candy的缩写,简单粗暴的简直无需置疑,和POC可以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白皮书通篇浏览下来,这就是一个ICO、传销、返利盘。如果说2018年见识了多种资金盘上蹿下跳,中心化交易所卷款跑路都不足为奇,那么POC算力糖果这个项目简直又一次刷新了我的下限。
其胃口之庞大,用心之险恶,手段之低劣堪称看过的这么多项目之最。
(1)统治世界的APP
每一个垃圾项目,都有着舍我其谁的立项,改变世界的宏图,统治世界的野心。
POC算力糖果也不例外,虽然纵览白皮书,我仍然没看懂明明项目只计划做一个APP,明明只是以太坊上的通证,要怎么做到去中心交易而且还“遠超目前主流幣種的每秒 5 筆交易處理和 10 分鐘一個確認處理的速度”(难道项目方想表达的是以太坊交易速度远超比特币?)
同时,我也很好奇,是不是梁静茹给项目方的勇气,让这一个核心是“糖果”的项目,能够说服有关部门,打到马云和马化腾粑粑成为直播、线下付款、话费充值、车辆违章缴费、加油等等应用场景的流通货币?(你直接说自己叫RMB得了)
(2)明目张胆的“不锁仓”
POC算力糖果(POC)总量100亿枚,其中竟然有30%是团队自留,并且不!锁!仓!长这么大了第一次见到不锁仓的项目,不锁仓这自留的330亿是拿着上交易所砸盘的吗?
(3)简单粗暴的“ICO”和匪夷所思的分红、挖矿
在POC算力糖果的官网,我们能找到这样的一则众筹公告。
http://poccandy.com/Home/DetailInfo/123
这不就是明摆着的ICO吗?在国家明令禁止ICO(当然屡禁不止)的情形下依然顶风作案。
如上图,是项目方承诺的分红。同时,在白皮书内还以诸多篇幅提及到了节点挖矿收益,但是从糖果发行细则里,并没有说清楚这部分糖果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兑换”的60亿通证中分配?还是从项目方收益的ETH回购?抑或是收取的交易手续费?
(4)厚颜无耻的节点的“生命力”
如图所示,私募成为节点后并不能一劳永逸,节点还具有“生命力”,需要不断的启动节点维持生命力才能保持自己的节点身份。
而要启动节点需要使用“原力”,充值ETH可以启动节点。由于白皮书以繁体字书写,且存在前后逻辑不通之处,笔者认为白皮书内所提及的启动节点消耗的ETH和众筹时的ETH应该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即众筹时30ETH成为超级节点,在项目应用上线时就默认启动了7个节点,可以获得挖矿收益。如后续的用户想要获得挖矿收益,就需要充值相应额度ETH的原力。
成为节点后如果不维持“生命力”可能丧失节点资格,而要维持生命力,需要不断充值ETH启动节点,或者不断进行买入交易。
有趣的是,项目方对节点也做了很多限制条件。
1)POC算力糖果买卖交易手续费为5%(双向收取),这意味着即使成为超级节点,不考虑POC价格变动,即使自买自卖手中的POC也会不断减少。
2)卖出限制,每次只能卖出余额的70%,每周只能卖出一次转换自身算力。可以提现到外部交易所变现手续费10%。这从一定程度上堵死了玩家自买自卖的路。想要继续启动节点,就得承担10%的提现手续费,去交易所换成ETH。
3)启动节点收益、延伸碰撞收益、幸运节点收益、节点贡献收益。这是项目方针对启动节点给的奖励措施,由于操作比较多,这里就大概说明一下,一次性启动的节点越多(最好8个),就能获得越多的糖果收益,还可能获得ETH奖励。
在这里需要提及一个叫“沉没成本”的概念,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释义来源:百度百科)
人们常常因“沉没成本”而影响决策,比如恋爱时想要分手但是考虑到投入的时间、青春和金钱而犹豫不决,比如去看一场电影,发现不吸引人但是会因为花钱了而舍不得走。
放到POC算力糖果项目上来,用户很容易因为“沉没成本”而泥足深陷,即心疼参与众筹时投入的ETH,于是为了维持节点身份而不得不购买原力、买入POC糖果维持“生命力”。
由此可见,POC算力糖果项目方真是深谙人心,一面以诸多条件限制,一面以高收益诱惑,让人不得不跟着他们的剧本走,然后沉没成本越来越高,用户就越来越难自拔。
(5)小结
除上文的问题外,无论是白皮书还是官网,都没有关于项目团队的只言片语,就连官网的“联系我们”也只有一个企业邮箱并两个二维码。
讲真,看到这样的项目,笔者是本能的排斥的。但是通过以太坊浏览器(持有50w以上POC的地址超过1000)和交易所内POC交易对成交情况来看,被骗的人不在少数。
有些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把自己觉得可疑的地方在本文中列举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