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这座不大的围山而落的小县城里,有许多待你发现的小惊喜,或是一处风景,或是一次温暖的相遇,或是一家美食。
晚上七点的京山,下着雨,我和先生开着车在外溜达,找一家没吃过的店子,尝鲜,两人能坐下来慢慢吃。不少店铺早早地关了门,因而去新店探险的计划落空了。
“不然就去八一北路的那条街?之前用美团吃过的那家烧烤?”我提议。烧烤不能常吃,会腻,伤胃。只能间隔一段时间,想念后再去找它,便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期待!
“可以啊!”先生回答。
“走错了吧?不是巷子里的那条街吗?”我提问。原来两个人的默契错位了。
“没错啊,是那家又有砂锅又有烧烤的店子,大概是错过了。”先生说完又忙着搜寻,我这才对上号,张望着零星开着门的店铺。
“在那儿,掉头!”我惊喜极了,像发现新大陆。
此时店门口,老板正不慌不忙地烤着什么,不大的店铺里只有两桌客人,还有没来得及收拾的一桌,上面放着吃空的铁盘和零散的竹签,老板让我们自己写菜单,倒像相熟的常客。
吃点什么呢?我点的大都是我和先生都爱吃的,也算是烧烤标配:脆骨串、羊肉串、土豆片、馒头片、臭豆腐,再加一份花甲粉丝煲。
等菜时先生特意去买了一小瓶白酒和一瓶雪碧,这是我们的惯性搭配。像小葱拌豆腐,彼此呼应。
脆骨烤得过火了,没了肥肉,一小片脆骨带肥肉只剩孤立的一小根骨头,咬得嘎嘣脆。真心疼自己刚换的全瓷牙,可又停不下嘴。
土豆片是我最喜欢的,绵软又入味儿,就算烤焦的几片也全吃了,带点焦脆,未尝不可。
羊肉串也还不错,肥瘦相间,然而我只吃瘦肉,丁点肥肉也会剔出来。先生说我浪费,有肥有瘦才不会塞牙缝。然而我的一口虫牙从来不会有塞牙的苦恼。
馒头片两面焦黄,酥脆,一口咬下去,清脆且香满溢。碍于门牙不能使劲儿,我只能用筷子将馒头片分成几小块再吃,如此这般实在是比不上大片咬上去的爽快!
至于臭豆腐,各种佐料的味儿已经完全融合在每一块豆腐中,隐约有臭味儿,但不刺鼻。入口也是极其舒爽顺滑的。
最后说说花甲粉丝煲,粉丝煮得老了些,花甲不算入味,但汤的味道不错,微辣颇酸。我贪恋汤的味道,但一是怕烫一是怕坏牙,只有挑出一些粉丝在碗里,晾凉了再吃。味道便清淡了很多。这让我想起网上关于九零后养身的段子,吃完麻辣烫得喝杯红糖水。
我们吃得不快,喝得也不多,下菜的还有有一搭没一搭的自在的闲聊。聊得来,有话聊,聊不完才能天长地久地过日子!我们聊每道菜的口味,聊明天的工作,聊店老板的口音。
先生的语言天赋向来不行,连罗店、钱场几个乡镇的话音都听不出。但老板与老板娘对话时的乡音我也不能确认,问过才知道他们是恩施人。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京山生活谋生计,真心不易!
这时外面有个穿着棉睡衣来买烧烤的年轻男人,老板又说起了地道的京山话,等哈,马上搞好!想来他们离乡多年。
我们走后已经八点多,不知还有没有生意,但烧烤店多半是要开到下半夜吧!这家店在书香苑小区,名叫“郑氏海鲜烧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