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3-10-1
【原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白话】孔子说:假如有哪个国家肯将国政委任于我,那么在一年之内,就能使积弊得以革除,纲纪得以兴建,而有可观之处;在三年之内,就能使民德归厚、礼乐风行,而大治功成!
【思考之一】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呢?
朱子曰:“按《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来到卫国时,由于卫灵公年纪大了,懈怠于政事,也没有重用孔子。所以孔子感叹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于是,孔子又一次离开了卫国。
郑汝谐曰:“干戈相寻,生齿凋丧,惟卫之民稍众,故喜之也。夫子往返适卫者五,岂以其国犹庶且富,可以有为乎?”孔子身怀济世之才,周游列国,却由于处于乱世之中,各国诸侯热衷于武力相争,对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之道虽然都非常喜欢,却不愿意采纳使用。只有卫国人口众多,夫子甚为高兴,且卫国卿大夫之中又多君子,所以夫子五次往返卫国又长期居住,是因为卫国人口众多,并且比较富庶,或许能够有所作为。
【思考之二】“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明了什么?
皇侃《论语义疏》解释:“一年天气一周变,故人情亦少改也。三年一闰,是天道一成,故为政治若得三年,风政亦成也。”一年的天气经过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完成了一个周期,形成了它的特性。同样,人情风尚也与此相应,态势已成。而三年,天文上说“三年一闰”,即为了调整历法纪年与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故三年大体反映了“天道一成”,即天体运行的周期性规律。与天道相应,治政三年,也可以使政风成形,成效可以明显凸现。
伊川程子曰:“期月而可,言纲纪布也;三年有成,言治功成也。”朱熹《集注》说:“可者,仅辞,言纲纪布也。有成,治功成也。”一年之中,可以先革除弊端,建立纲纪,把法度和纲纪先建立起来;然后化行俗美,礼备乐和,大治功成,这需要三年等较长的时间。
宋儒陈祥道曰:“为政之道,德隆者其效速,德杀者其效迟。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则期月可以为之兆而未必有成,三年有成矣而未必仁,故曰‘必世而后仁’。”治理之道,修行好道德水平高的人,效果好,速度快;修行不好的效果会慢一些。一年就可以有治理的效果和好的兆头,不一定有大的成效;三年见成效,未必能达到仁的程度,所以说“必世而后仁”。
一年和三年,只是一个概数,说明圣人治政能力之强、成效之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周期性规律。但我们千万别忘了前面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苟有用我者”,假如有人任用我。这话虽然是孔子针对灵公弃用他而说的,但里面包含的意义就非常不一般。
圣人能否得到权位,收到较好的治理效果,一方面取决于上层最高统治者,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否愿意听圣人的话,接受圣人的教化。如果能够普遍接纳圣人的言教,听取圣人的教化,那么圣人出仕如同“风行草偃”,何需一年和三年,当下就会见效。孔子告诉颜回:“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何时愿意克己复礼,天下即可以归仁,就可以实现王道仁政。
【思考之三】只要给孔子权位,治政的成效就一定显现吗?我们应如何与之呼应?
我们相信,只要给孔子一定的职位,一定会“近者悦,远者来”“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据《史记》记载,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出任中都宰,一年之后就取得了骄人的政绩,民众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史记》说:“一年,四方皆则之”,孔子任中都宰一年之后,周边国家都以孔子作为治国理政的榜样,纷纷效学模仿。因为政绩不错,第二年孔子就被提拔为“司空”,相当于国土和自然资源部部长,后提拔为“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司几个部的部长;并以“大司冠”的身份,“摄相事”代理外交部长。孔子参与国政几个月,贩卖猪羊的人没有任意抬高价格,男女行人在路上分道行走,路上掉了东西也没有人捡,就是“路不拾遗”;从四面八方来到鲁国办事的人,到了城中不用和官员求情,都能得到他们的所需之物,并满意地回去。整个社会风气变得很好,有“小康”甚至有部分“大同”的气象。
圣人出世,虽然怀揣了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却不被世人见用,圣人也无可奈何。就像一位明医虽然拥有妙方,而且也来到自家门口,满怀热情准备给病人看病,可是病人却拒绝就医,明医也无可奈何,而病人则自己耽误了自己。《扁鹊见蔡桓公》不就是这样吗?
然而接纳圣人见解,何其难啊!圣人的时代,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全社会还愿意谈天论道。到了现在这个讲究物质的时代,我们是否愿意注视内心,听取并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呢?看看现在的我们内心与什么相应?我们相应什么就感得什么。当我们与圣人不相应的时候,圣人就会隐没不见。虽然圣人隐没了,但《论语》中还说到有“君子、善人、有恒者”等等,甚至有“硁硁然小人哉”。我们也宁愿相信他们是圣人的化现,以万千方便来教化我们,也不相信圣人真的会隐没,离我们而去。因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他们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们要承许并领纳圣人的见解,因为以礼乐教化、滋润之后的身心,才会真正在内心容纳并接受圣人,以及圣者的教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