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仙老师给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前一句我承认,但后一句我是不服气的。因为我的功课不是最好的,但也可以排前三名。而且我自认为自己很勤奋,学习也算刻苦。但我才知道自己处于低水平的勤奋当中,一直在低水平的圈子里混。
前一段时间和老师聊《断舍离》,这本书我应该是三年前就看过啊,但真正说到这本书,我的印象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了。书到底写的是什么?脑子里都是空白。我虽然最近在读书,也自认为读了很多书,但真正提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单单说,读过这个书名。
把时间都浪费了,书没有读透,还不如不读。
这个也是低水平的勤奋。
有的朋友在健身房办了一张卡,没事去健身,去减肥,当初办卡的时候也是热血沸腾,基情满满的,却真正去的次数寥寥无几。然后劝自己说,心情不好,和那些人根本融不到一起,健身计划也不了了之了。
还有的人喜欢学习,什么都学,报名了很多微课,最后跟着老师真正听下来的课却很少。只是多付款而已,也不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发现学的东西都没有吸收,也没有应用,只是浪费了时间。
有一个同事她的电脑桌旁边被贴了密密麻麻的便利贴,她把需要做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然后贴上,贴了很多琐碎的事情,也没有侧重点。下了班也不知道总结一下,这一天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看起来很勤奋,其实低水平。
你是不是也掉入了这样那样的低水平的勤奋坑里了。反正我承认自己是低水平的勤奋。
其实我们是无意识地掉入坑里的,易仁永澄老大说的,这个是路径依赖,我们已经习惯了规定的动作,模式化的心智。学习是讲究方法和效率的,不是让你埋头苦干。上初中那会儿,我记忆中特别清楚,我的同桌是一个男生,他特别的聪明,总是爱玩,也爱说爱笑。他老是调皮捣乱,但成绩非常好。他最牛逼的就是,他想考多少分就能考多少分。我却是那种怎么努力也成绩上不去的人,此处请忽略我的心理阴影。
人比人气死人,有的时候,你发现再怎么努力,你的天花板仅能够得上别人的脚底板。
物理老师给老班说,我属于那种悟性差的人,怎么教也教不会。老班说,有的时候,这样的学生才需要多鼓励,因为悟性这个东西是不能强求的。所以,老班从来不说我笨,她总是鼓励我,夸奖我。
人在低水平的勤奋中不能自拔,有的时候甚至没有意识到,我也抱怨过,为啥子每天打卡,却没有成绩。为了形式而形式。英语口语已经打卡了86天了,真正的英语水平却是60秒的英文吐不清单词,发音根本不准。
专注>时间>金钱,这个是李笑来老师说的。可我真正能专注的事情却很少,精力有限。有的时候会开小灶,有的时候会被各种各样的杂事分心,有的时候会想多玩一会儿好了。我总是用借口来为自己解释。
为啥子会低水平的勤奋?这个地方是易仁永澄老大说的,单一思维模式定位导致定价错误,很简单的理解,就是你想得太少了。你在一个角度看待一个问题是有局限的。要从N个维度上去看待一个问题。
一个国,你只在1米的地方,被1平方米的小空间所局限。永远达不到另一个国的高度,你就属于低水平的勤奋。
怎么样能够从低水平的勤奋跨度到高水平的勤奋当中?
1. 拥有战略能力和眼光,读一本书要进行四问,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如何写的,写得对吗?对我有啥用?要清楚的知道一本书的逻辑关系,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
在此讲一下黄金三角圈法则:
why-how-what,这三者的逻辑关系,低水平的勤奋可能是先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在问为什么。作为一个高水平的人都是从中心出发,先问why ,你要先知道目标。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有一章节也提到了how和what的关系。
这个法则很实用,可以多加练习。
2. 学习经典,经典的书一定要多读。《论语》、《庄子》、《道德经》、《三字经》
这些都应该多去学习。经典中能从历史的角度发现规律,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变化是一定的,但规律是不变的。
3.学习理论而不是应用,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你要把好多东西做成标准化流程。
4.实践出真知,你要从行动中验证自己的理论对和错。一定要学会去纠正自己的行为。
5.跟高人过招,一定要去抱大腿,高人的层次和水平要去跟上。这样可以快速地扩展你的视野,并且给你的不足带来更多的认知。
最近我在做日更,写作仅仅是写作还是不够的。我想输出高质量的文章,能够深入浅出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你看着高兴,一笑而过。
老师说,不着急输出,因为你学习的不够深刻,当你的所学东西达不到一定的层次,你会觉得输出都是困难的。
但我写文章,不是为了应付任何人,我保证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己精雕细琢后的作品。我希望每一篇文章你不仅仅读一遍,而是读好几遍。
最后希望你我都能摆脱低水平的勤奋。
PS:希望我们都能摆脱低水平的勤奋这个坑,从里面爬出来。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