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很神奇,小孩子如果没有好奇心,会让大人担心,害怕养了个傻子。然而一旦孩子长大,又不希望没完没了的好奇,总也收不住心,以至一事无成。
做事和养孩子差不多,刚开始的时候,担心大家没兴趣,拼命鼓动着好奇心,大喇叭喊破天,生怕别人不明白这事的重要。可一旦把事情做起来,又生怕有人多事,想方设法的让人闭嘴,生怕有人没事找事。生怕这,生怕那,提心吊胆之下,事情终于做成,到了摘果子的时候,又生怕让人抢去,怎么得了。
实际上,压得了一时,压不了一世,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根本压不住。最妥当的是疏导,给好奇留一条生路,让人钻进去出不来,这就万事大吉了。文学艺术就干这件事儿,无穷无尽的未知,没完没了的感动,怎么舍得放下?
教育之所以重要,不止是有用,给人以谋生的能力,同时,安放和疏导好奇心,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培养人的事,从道理上有一个大前提,你情我愿,这其实是个协议。当社会走到一定程度,人的选择多元化了,非要给人套上固定的模子,恐怕不算明智。
闲话不提。人这一辈子要面对两个世界,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要让人活,就要给人安排好活路。已知世界的活路,通常由社会预设的结构来安排,设定好层级的游戏规则,给人一个努力工作的理由,这就成了。未知世界的活路,历来让人搞砣不清,旁门左道走的是这个路数,文学艺术走的也是这个路数。这样大的一个世界,教育当然不能缺席,在两个世界中,未知世界的教育更重要,因为信仰更依赖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好奇心是件天大的事,没有更大。所以说,根本使命应当放在这里,舍此无它。西方的教育和科学,极力提倡探索未知的世界,其见识之高,真让人冷汗直流。
前文提到,自孔夫子以降,未知世界的大门,在这片大陆上被关闭了,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虽然道家拼尽全力打开了一条神仙通道,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有些偷偷摸摸。事到如今,当人们谈论开放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忽略了未知世界。看来两千年养成的习性,积习难改。不得不说,前文总说书呆子的不是,原因就在这里。假如关心国运,应当知道,国运依然被关在这扇门里。写到这里,不由得仰天长啸,芝麻,开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