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各类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应接不暇,虽然公文写作并非核心业务,但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好在基本算是合格完成了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也总结了几点经验,在此分享一下:
一、文章的功夫在文章之外。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拼,看你会拼不会拼”,虽然是“拼”,但如果缺少日常的积累,靠临时抱佛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平时多看、多记,再会写材料的人如果没有素材,都写不出好东西,因此要注意收集文稿所需的素材。有了材料以后,要注意消化材料,把材料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掌握在自己脑中。另一方面要多问、多思,精读几篇高质量文稿,理解其内涵。最好能与执笔人直接沟通来印证自己的解读,不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换位思考,思考执笔人的组稿逻辑(如观点和内容之间的吻合度、配套关系)、层次结构(如各个段落、各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段落是要基本处于同一层面的内容)以及标题归纳(如概括准确、工整对称、富有新意和韵味)等。最后就是要多写,没有人天生就会写,用心加多练,不求达到最好,起码不能因为一项核心业务拉低个人总体评分。
二、“虚”与“实”的差异。在文稿写作的初期,经常会听到领导说“这个太‘虚’了,再‘实’一些”,但到底怎样才算“虚”,怎样才算“实”呢?我个人理解,“虚”的材料,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往往比较虚。比如,“要加强责任落实”,基本上放在什么场合来谈都不会错(我本人是电力行业,以此为例);一种是换个名称就能用的话,往往比较虚。比如A单位的工作汇报,换成B单位的标题就可以直接沿用。“实”的材料,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用数据进行说明,这个不难理解;第二是要有主语,有人可能会问有主语不是基本的要求么?实际上,在公文写作中经常出现“要提高认识、要加强领导”等情况。要写实就要明确主语,否则就会变成“大锅饭”;第三要有时限,很多公文下达后需要具体的执行,如果没有时限,工作部署就会落空,只提要求不提闭环就会比较“虚”。
三、虚实结合。好的材料一定要“虚实结合”,“写实”不是把材料的每一部分、每一段落都写得“实打实”,这没必要也不科学。“写虚”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谈思路、谈认识的文字可以适当“虚”一些,涉及到抓落实、出成效的文字,要尽可能“实”一些。同时,不同层次的领导文稿侧重的方向也有所差别,同一领导在不同场合所需的文稿侧重方向也不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不断学习。一要学上级:主要是学政策、学方向;二要学前辈:主要是学思路、学思想;三要学同行:主要是学经验、学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