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经常想,我为了进入前司特地从南京跑到上海,但最后只待了6个月就裸辞了,意义在哪?仔细想想没有白费,除了一定的涨薪之外,那三次心理咨询才是真正的影响深远,而且是事前绝没料想过的。
第一次咨询
一开始发现公司为员工及家属提供一年5次的免费心理咨询机会,我只是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态,预约咨询一下职场困惑(其实是老问题,工作没有成就感,厌倦出差和周末开会)。但是没想到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对,大门一直在那里,打开着,只是我终于看见它了。
第一次咨询,导师就看出来,我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不相信。
不相信那些美好可以发生,我每每重复着《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怎么都找不到希望。
因为现实教会了我很多规则,我看到太多失败和阻碍,渐渐地无法去相信一些“幸福”的小概率事件了。现在的工作着实痛苦,但心底其实不相信存在真正适合自己的、让人喜欢的工作,这就是我的无望境地。
希望的失去,正是人心死亡的开始。
咨询快结束时被推荐去B站看了《吸引力法则》的视频(感谢自己没有被它像极了传销的开头以及类似恐怖片的闪回片段所吓到)。“吸引力法则”说起来很简单,我也早就听过,大意是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或者说这是一种"心想事成"。
看一个多小时的视频就能被改变内心是不可能的,但我确实对视频中那些传播概念的老师印象深刻。虽然他们口中“信念治愈癌症”、“用想法给宇宙下订单,然后就可以得到”的说法简化起来真的很像传销,但老师们本人却是难以抗拒的真诚、宁静和谦卑。
换言之,是他们的气场或者说能量场打动了我。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直观印象,让我有点想要相信“吸引力法则”。
但说起来这次咨询最大的收获不在于了解了“心想事成”的可能性,而是明白了“快乐是最重要的事”。
在此之前,或许我们都是“居安思危”的信徒,眼睛牢牢地盯着不安:存款还不够多,经济形势好像要变差工作更难找了······这些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困难挡在眼前。总是没有留给快乐的位置,甚至有种快乐是罪过的潜意识。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某种角度来说,可能很害人。
视频的最后十几分钟内容,让我明白我需要快乐,而且应该毫无负担地快乐,就在当下而不是卧薪尝胆地解决了人生难题之后。
人是由细胞组成的,当你是快乐的,你的每个细胞都能感受到,也会开始分泌修复因子,消弭炎症。那些苦大仇深,抑郁和纠结的情绪,你以为是谁在消化和承担?你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从这个角度,或许“信念治愈癌症”也有几分道理。
第二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是一个意外,私生活中遇到了进退两难的事,属于那种“既要又要”但现实不准的状态,于是想听听咨询师的看法。
这一次咨询师直接点出了被我忽视已久的思维惯性:关注在遭遇的阻碍上,纠结痛苦,甚至老想着“当时不×××就好了”,却很少跳出来关注于自己的目标。
“不要描述现在的情况多么糟糕,深吸一口气想想,你想要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要达到理想的状态,有什么路径,需要什么条件,现在还差什么。”难题并不会立刻得到解决,但是我的内心却被击中了——咨询师说出的是我早就知道但一直忽视的。
“不要和恶龙缠斗,我们的目标是营救公主”,很久之前草草看过这句话,如今才有切身的感悟。
由此我开始了以“思维惯性”、“心智模式”为关键词的思考和搜索学习。过程中,以往的行为不断在脑海里回放,我渐渐发现了有“滤镜”一直挡在眼前,阻止我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
当一件事情发生,人都会做出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分许多维度:乐观—悲观维度,目标—阻碍维度,主动—被动维度,挑战—回避维度等等。就好像我们用来修图的各种参数条,色调,饱和度,亮度任意的按钮拨动一下,不在正中的位置,就不再是最初的原图了。
每个人调整这些参数都是有惯性的。而我,总是倾向悲观、关注阻碍、被动、回避······,一套组合拳下来,世界在我眼里的样子早已变得无比灰暗和可怕。因而总是不满,又总是不敢行动。
滤镜是怎么来的呢?人与人各不相同的参数又是怎么回事?应该是在各自的成长环境中被不同的际遇所塑造的吧。我的思绪也潜伏到了久远的童年和青春期,在那里我因为家里穷从不吃零食却只能宣称不喜欢,父母对优秀的成绩单永远只有“不要骄傲”的打压式评价,父亲一次又一次地创业失败以及之后家庭爆发争吵。
回想起这些,我突然想整体看一下自己生活各方面的成功和失败情况,结果是震惊的:从没有成功过!尽管我考上211大学,还读了研,如今工作也还体面肯定也不算太失败。
关键在于,我的脑子里,从没追求过“成功”,没有发自真心地锚定在某个目标上。我只是一直,一直,在恐惧着失败,或者说想着“不要失败地太惨”。读书考大学,只是害怕爸爸所说的“继续过我们这样的生活”,选择读研也是害怕“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就业和入职也基本是顺其自然、误打误撞。
所以发生一件事,我总是首先给与悲观的预测,因为我在早年的生活中一直见证着失败发生。总是习惯性地给自己打预防针,这样好像真的失败了就不会那么失落受伤。回避、被动也是避免失败的绝佳方法。关注阻碍则像是对失败的奋力召唤,眼里只有它。
“你早已忘记了公主的所在,只是一心在避免被恶龙咬死的命运。“这种只看见恶龙的惯性,是不是和一开始就不相信有可能成功营救公主有关呢?
第一次想明白这些事是在一个深夜吧,我无声地留下了眼泪。
你呢,眼前有滤镜吗?你的参数又有怎样的惯性设置呢?
第三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就是把我自己的上述感想又和咨询师聊了聊。
她称赞我的思考很深入,再次鼓励我关注想得到的,想做的,想去体验的事情。
“现在,把目光望向公主泛着光泽的秀发和脸庞吧!”
然后我告诉她,其实我一直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总觉得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我的工作虽然没有九九六,但好像也榨干了精力,我总是逃一般离开公司,感觉全身无力、胸闷气短。
这里,咨询师给出的建议是要恢复身体的能量。
首先,从心理开始,经过前两次咨询和我的反思,某种程度上,“去相信”对我来说变得没有那么难了。去建立信念,去收集快乐,敢于去大胆设想美好的未来,然后耐心地行动,边做边修正,等待世界给出反馈。在这样心理改变的基础上,还需要提高身体的能量,去海边去森林,去跑步去做瑜伽,让身体动起来,最好配合冥想,关注每一寸肌肉。
这是一位告诉我要去关注身体的心理咨询师,而此前我在微博上一直关注着一位叫人们调节心理,宣传”情绪躯体化“的身体治疗师。点连起来了,信息交汇了。人的身体和内心从来都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我终于明白身体不是沉重的累赘,不是病痛的养蛊场,不是为了完成工作和活下去不得不应付的躯壳,身体是我们唯一的、真正的圣殿!这种意义上,我更坚定了对科幻小说里宣传的“纯精神生活,上传意识”行为的反对。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以往对身体的严重忽视。
身体就是本源,不是工具。我要学会爱自己的身体,它与我同在,轻盈而神圣。
这些都发生在离职之前,最后一次对话甚至就在最后工作日。
那之后,带着被改变的内心,我开始了将近两个月的裸辞生活。关于裸辞的日子怎么过的,后面也会记录分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