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道德经》2

第五十章 善摄生者,其无死地
译文
人出世为生,入土为死。
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
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
本来可以长寿却过早死亡的人占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欲望太盛,享受过度了。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猛虎,战争中受不到武器的伤害。
犀牛对他不伸头角,猛虎对他不伸爪牙,武器对他不放锋芒。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从没进入死亡的领域。

本章说明善摄生者,不入死境。为什么呢?因为他淡泊寡欲,顺道而生,自然而生,与天地合一,全身心投入,灵肉合一,无所谓生死,坚守本性,精神不死,所以不入死地。
野兽不侵,武器不入,不入死境,老子以此比喻有道之士不贵生死,执道而生而死,无所谓生死,一切顺从自然,乐天知命,看淡生死,把它看作一件极自然的事情。

2023/5/27 发表想法 平安喜乐就好

天地万物都是出生入死。人也一样,人生的过程,就是从生赴死的过程。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和死,而在于这个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看淡生死,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乐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生命也会在这种自在中获得充实、宁静、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全在于生命的质量。一个人对物质享受得过多,往往因为过度享受而不能长寿,纵使长寿也只能说是碌碌一生如行尸走肉;而一个注重内在生活的人,纵使活得短命,但他真诚地活过,光明地燃烧过自己,照亮过别人,那么,他的一生也是死得其所,犹如泰山之重。无生也无死,有生就有死。生是体验,死是回归,这就是自然之道啊!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而常自然
译文
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成长起来。
所以万物无不尊道贵德。
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受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完全是顺其自然。
所以道化育万物,德蓄养万物。
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长大成熟,使万物受到抚养惠泽。
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
这就是所谓的大德。

本章强调大道大德之自然而然,化育爱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引导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道德的大公无私,所以能成其大,是谓“玄德”。
君子心怀天下,努力实现心中的抱负,而小人心怀私心,为此投机钻营。

我现在钓鱼,但并非我喜欢的。我心中还有别的事要做。”
太公说:“就像君主收罗人才,与我钓鱼相似:以厚禄用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用重赏收买人心,与用香饵钓鱼一样;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人,就像用不同的诱饵钓不同的鱼一样。钓鱼看上去简单,其实其中蕴含着大道理。”

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只有与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广施仁爱,才能得到天下。反之,如果只为满足个人私欲,想独占天下,就定然会失掉天下,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姜太公告诉文王作为国君要顺道而行,施无为之治,像自然大道那样广施仁爱,不分彼此,以德治天下,“道生之,德畜之”,有这样的“玄德”,就能让天下人归附,得天下。

第五十二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起始,这个起始为万物之源。
知其根源,就能认识万物。
认识万物,如果再谨守万物的根本,这样终身不会有危险。
堵塞欲望之口,关闭欲望之门,终身不会有烦劳。
如果开放欲望之口,就会增添纷扰,终身不可救治。
能从细微处觉察事理叫明,能持柔守弱叫强。
用外在的智慧,复归内在的道,就不会身遭祸患。
这就是遵循道。

本章再次强调道之初始启元之地位,它是万物之源、万物之母。只有认识到此,才能认识万物,明事理。只有遵循天道,存天理,灭人欲,才能减少纷扰烦恼,避免祸患。

内心回归初元本真,就会回归淳朴自然和虚无宁静之状态,从而让内心在宁静中产生定力和智慧。有智慧,自然能见微知著,明事理,行大道,凡事易成。
世人总为欲望裹挟着,匆匆忙忙,不得其闲,无休无止,纷纷扰扰不断,烦恼痛苦无边。为什么?因为被名利物欲迷障了心眼,忘记了根本,失去了自我,精神没了依托,不知所从何来,归往何处,如风车一样,只能随波逐流,却很少反思反观自己,真是劳心劳力。因为没自然从道,所以最终不是一无所成就是得不偿失,甚至身陷祸患。此是舍本逐末、忘本弃道之行为。事实上,生命自然而简单,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虚名的附丽,只要复归本性,抱朴守真,就会拥有简单自然愉悦的生活。

柔弱致胜之道
柔有所设,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初,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就是他中了匈奴的示弱之计所致。在政治斗争中,为了削弱臣子的势力,君主往往先给臣子大量赏赐,让他滋生骄傲,放松警惕时,然后下手削弱其势力。康熙收拾明珠和索额图,雍正贬斥年羹尧,用的都是这个方法。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译文
假使我稍有些知识,走在大道之上,我就会行无为,生怕所行妨碍大道而步入邪路。
大道平坦,但君主却偏爱走邪径。
朝政腐败,农田荒芜,仓库空虚。
却身穿锦绣衣服,佩锋利宝剑,饱吃美食,财物富足有余。
这就是强盗头子的行为。
此行为不合大道。

不走正道坦途,不知无为而治,转而走歪门邪道,乱施行政
自己华衣美食,财物丰足,而朝政腐败,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老子认为,这样的君主,无异于强盗,即民贼。

大道甚夷,无有险阻。世之不知者,以为迂缓,而好径以求也。故凡舍其自然而有所施设者,皆欲速者也。
——苏辙

蒋干聪明反被聪明误
可见,聪明不是轻易可以做的,不如安分守己,方能安身自保。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译文
善建筑根深蒂固不动摇(得道者抱道不移)。
善聚拢就不会脱离(得道者抱朴守一)。
道德长存,子孙祭祀,后代绵延不绝。
修道于身,其德用淳真。
修道于家,其德行有余。
修道于乡,其德教久长。
修道于国,其国德化丰饶。
修道于天下,其德施惠泽万民。
所以,由自身(修身之道)可观察他人。
由自家可观察别人家。
由自己乡里可观察他乡。
由自己国家可观察他国。
由自身平天下之道可观照天下。
我凭什么了解天下呢?
就是以此为标准。

由己推人,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物理相通,大道归一。道理相通,即可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就此意义讲,很多事情复杂的只是表面,其实质是简单的唯一的。所以细心体察大道,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必他求,转而求诸于己,更加切近而实在。

葛洪一生遵行黄老学说,崇道轻儒,他认为儒家文化教人争名夺利,不利于养生,而更推崇道家文化之清心寡欲,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人生观。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就容易相互竞争、相互排斥、相互伤害,从而导致身心疲惫。与其这样,不如无欲无求,清心寡欲,保养精气神,保护好与生俱来的元气,抱朴守一,修身养性。他说:“生命至贵,长生可得;内修守一,养精行气。”

他的抱朴守一,就是老子所说的与自然大道同在,守道而行,保持本真、真元之状态,即“守一”不变,从而不失本性,不失元气,不受外界干扰,少烦恼痛苦,也就充满精气神,从而获得长寿。
葛洪要求自己不为物累,戒欲修性。先从内心领悟“玄道”,然后外在持守真元。

他的《抱朴子》中列出了人生“十三伤”: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
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悲哀憔悴,伤也;
喜乐过差,伤也;
汲汲所欲,伤也;
久谈言笑,伤也;
寝息失时,伤也;
挽弓引弩,伤也;
沉醉呕吐,伤也;
饱食即卧,伤也;
跳走喘乏,伤也;
欢呼哭泣,伤也;
阴阳不交,伤也。

所以葛洪强调:“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所以要节制欲望,为了少受伤,就少看少闻少接触,少近“六害”:一害名利,二害声色,三害货财,四害滋味,五害佞妄,六害诅嫉。

葛洪认为,要驱除“六害”,就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淡泊名利;
二要禁止刺耳的声音和淫色;
三要降低对财物的欲望;
四要降低对滋味的追求;
五要除去不合理的妄想;
六要去掉忌妒的心理。
同时,还要做到“十二少”: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他强调,只要摆正心态,少比较,不羡慕不妒忌,去除不切实际的想法,少劳心伤神,放弃损害真理的做法,淡薄喜怒的影响,丢掉做恶事的打算,就会不请福而福自来,不除祸而祸自去了。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葛洪的养生之道,正是坚守大道,抱朴守一的体现,现代为名利忙碌的我们,怎能不从中受到启示呢?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译文
道德淳厚的人,犹如赤子。
毒虫不咬他,猛兽不伤他,凶鸟不搏击他。
他筋骨柔弱但把握东西很牢固。
他虽不知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时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所致。
他成天啼哭但嗓音不哑,这是因为元气冲和所致。
明白阴阳两气赋形于物叫常,明白常就叫明。
扰乱自然生长会引起凶祸,心中使气就是逞强。
事物发展到强盛就会转老,这是不符合道的。
不合道很快会死亡。

自然而然,绝不勉强。
物壮则老,物极必反。这是最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从一面走向另一面。我们需要把握的正是中间这个过程,做到把握分寸,安分守己,适度而行,适可而止,知足知止,自然而为,从而达到不失平衡,免于失败。

要想活得轻松快乐,就该时常净化内心,回归到赤子的纯粹淳朴之状态,然后重新开始,从而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孔子虚心向小孩子请教
一个小孩指着太阳说:“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车轮,中午就像个盘盂,这不是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吗?”

婴儿因为柔软所以坚强,因为精气充足,所以号哭不觉得累
老子以此说明:小孩子正因为不失根本,符合道,所以他更聪明。

2023/5/27 发表想法
做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永远对周围的一切保持一颗好奇心,所谓人老心不老,年龄只是个数字,一定要保持年轻的心态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
真正的智者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并非智者。
堵塞其欲望,关闭其欲门,削弱其锋芒,消解其纷争,使之收剑光芒混同于尘世之间,与万物浑然一体。
这就是奥妙的玄同大德。
有“玄同”境界的人,不分亲、疏、利、害、贵、贱,已经超凡脱俗。
所以为天下人所尊崇。

淡泊寡欲,低调谦卑,无欲不争,和光同尘,与万物浑然一体;而且不分亲疏远近,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利害关系。
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深藏不露,不露锋芒,低调自守,守柔守弱,宽容忍让,与大众和谐相处,打成一片。但你不可轻看了他,他们都是潜居抱道,明珠暗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的人物。

做到不分亲疏贵贱利害,也许对我们来说勉为其难,但至少不要为物欲所惑,不要争一时意气,不要与人有太多的利害相争,转而应清心恬淡,顺其自然,乐天知命,这样才能少些世事的纷扰和羁绊,多些生命的自在和如意。

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
——苏辙

“你知道火吗?光是火与生带来的。火如果不懂得利用光亮,就等同于没有光亮。如同才华,是人与生俱来的。如果不懂得挖掘运用自己的才华,就等同于没有才华。当然,火发出光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若要有光,就要有木柴燃起火,以保持火的光亮。同理,若想运用才华,就要遵从客观规律,了解外在的世界,如此才能成就自己。”

嵇康听了,重重地点点头,心想:平时看老师寡言少语的,表情又木讷,原来有这么多高论呀!真是不言则罢,一言惊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见得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相反,大智若愚,有真聪明者,往往少言语,这与老子的“大美不言”是同样的道理。
真正的智慧,如同玄奥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到时机,也是不宜轻易显露的,所谓“天机不可泄”也。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译文
以正道治国,以奇巧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
我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
是根据以下现象:
天下禁忌越多,百姓越贫穷;
百姓手中利器越多,国家越混乱;
人心中伎俩智巧越多,邪恶怪事越容易滋生;
政令越昭彰,盗贼越多。
所以圣人说:
“我无为,人民便自然变得顺化;
我喜欢清静,人民自然会走上正道;
我不多事,百姓自然富足。
我无欲,民心自然变得淳朴。”

想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而要战胜自己,则首先要从内心改变自己,让心回归本初之虚静,回归无欲无知无我无事无物之境界,如此才能无扰,从而获得定力智慧。

田单出奇制胜
对于田单,司马迁评论说:“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意思是:攻战时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制胜。善于用兵的人自能层出不穷地使用计谋;因奇生正,因正生奇,使敌人不可捉摸,像一个环那样让人寻找不到头尾。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译文
君主仁政清明,民心自然淳朴;
君主残暴,民心自然狡诈。
灾祸的旁边,可能就有幸福;
幸福的里面,可能就有灾祸。
谁知道这种变化的究竟呢?
它没有特定的标准。
方正转为奇特,善良转为邪恶。
人们对此迷惑不解,已经很久了。
因此,圣人处世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眼目。

本章说明天下事物没有绝对,福祸相倚,正反相因,善恶相转,其中变化微妙,令世人迷惑。但圣人能体察认识,所以能做到没有棱角,直而不伤人,光而不耀目,从而做到外圆内方为人处世,无为而无所不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由此可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倚,苦乐相转。没有永远的幸运,也没有永远的背运。这就是人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坦然面对人生,坦然接受命运的幸与不幸。

第五十九章 重积德者,长生久视
译文
治理百姓和保养身心,莫过爱惜节俭重要了。
只有节俭爱惜,才能早做准备;
做好准备,就是重视积德;
注重积德就无往不胜;
无往不胜就无法估算其力量;
力量无法估计,就可治国;
有国家之根本,就可长治久安。
这就是根深蒂固、可保长久之道。

本章由修身谈到治国,说明节俭爱惜和积德的重要性。
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注重节俭之道,节制自己的欲望,也会节制使用物品。无论身心,都不放纵自己,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过度之求,凡事适可而止,内心知足知止。这样,他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内心平和,从而保持健康愉悦的生命状态。

不求物质丰富,但求内心充实,做精神的贵族。生活在社会中,要不断与物质世界做斗争,不做物质的奴隶,不失自我精神家园。钱为身外之物,并不能真正养人;只有精神,才是真正充实自己的生命养分。一个内心充实的人,生活朴素,缺少世俗力量,但他内心充实有弹性,是力量无边的人。

叔向讲重德与贪欲。
但即便如此,他却从不在意,依然怡然自乐,真是安贫乐道的君子呀。“重积德则无不克”,重德就是不失其根本,因而能不失自我,精神不死,恩泽百代,从而“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译文
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
以道治天下,鬼也不能作怪了。
不但鬼不作怪,而且神也不伤人了。
不但神不伤人,而且圣人也不伤人了。
鬼神和圣人都不伤人了,于是天下守德安定。

本章说明圣人治天下如烹饪小鱼,不自主作为,而是自然无为。这样,鬼怪神祇都不会伤人,圣人自然也不会施行残暴政治,这样天下就能做到万物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天地万物皆有灵性,而且都有自治能力,无需我们操心太多,管制太多,否则,反而乱了其生长发展的秩序和规律,那就是背道而驰,自然不能成功。做人也是一样,如果明白此道理,就会尊重人,信任人,给予人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从而和谐相处,各取所长,互补共赢。

2023/5/28 发表想法 顺道而行!天地万物皆有灵性,而且都有自治能力,无需我们操心太多,管制太多,否则,反而乱了其生长发展的秩序和规律,那就是背道而驰,自然不能成功。做人也是一样,如果明白此道理,就会尊重人,信任人,给予人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从而和谐相处,各取所长,互补共赢。

第六十一章 各得所欲,大者为下
译文
大国甘处下流,天下河流交汇于此,为天下之母。
母性以宁静胜过雄性,因安静而自处低下。
所以大国谦下小国,从而让小国归附。
小国对大国谦下,从而获得大国支持。
所以,有的谦卑取得信任,有的谦卑获得支持。
大国无非想兼并小国,小国无非想依附大国。
于是,大国小国各遂所愿。
可见,大国应该谦下。

低下则能聚集包容,如海纳百川;宁静则能以阴制阳,包养万物。物理使然,也是大道所在。老子正是看到此物理,所以主张做人要谦卑退让守柔守静,这样才合乎大道,才能以下制上,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有真智慧和真本事的人,往往不是盛气凌人,难以让人接近的,而是谦卑自处,意气平和,宽容大度,安静从容,不与人争,不与人辩,低调而默默,看去毫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又能显示超凡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脱颖而出,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所谓“谦受益,满招损”,一个人如果能保持谦卑处下的心态,那么就能得到更多人欣悦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人生之路越走越宽。相反,一个骄傲自满、自作聪明的人,因其骄会刺伤人,也会伤到自己,自己的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刘备作为皇室子弟,能够做到三顾茅庐,正是他甘心“为下”,谦下自处的表现,所以他最终能成就大业,成为一国之主。而诸葛亮呢,因为刘备的欣赏、信任和重用,也得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人生辉煌,成为一代贤相和智慧天才的代表。君臣“各得所欲”,各有满足,互补共济,从而共同创造了一番不世的伟业。

2023/5/28 发表想法
《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译文
道,蕴藏着万物的奥妙。
善者视其如珍宝,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
美好的言辞可得到人尊重,高尚的品行有益于人类。
那些不善的人,怎能舍弃道呢?
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时,纵有手持拱璧,后跟驷马的仪式,也不如执守清静无为的道。古人为何如此看重道呢?
不是说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吗?
所以,道为天下人珍视。

因其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善者视之如珍宝,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
无论高低贵贱,都能得到道的惠泽,得到自己的所需
一个内心坚守道德、保持自我、不失根本的人,自然内心充实而有力,不会被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所牵绊所烦累。无论得失成败,无论幸与不幸,花开花落,他都能活得从容自在,能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曹刿顺势取胜
道者,万物之奥”,曹刿用兵,犹如神算。为什么?因为他掌握了兵者的士气,仔细观察战事的发展变化,及时抓住了进攻的时机,所以能一鼓作气,一战而胜。

第六十三章 难作于易,大作于细

译文
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以无味之心去体味。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解决困难从容易入手,做大事从小事入手。
天下难事必从容易做起,天下大事必从细事做起。
故而圣人始终不自为大,所以能成就其伟大。
轻易许诺必定失去信任,轻视问题必定遇到更多困难。
故而圣人总是重视困难,所以最终无难事。

本章说明圣人执道而行,自然无为,无心作为,但无所不为。但他能客观地看问题,而且事无巨细,都能认真对待,绝不轻视怠慢。所以圣人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以弱为强,以易为难,凡事从小事做起,从容易做起,从不自以为是,不自为大,所以最终能成就其伟大。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都不肯做或者不想做,那将来怎么能做大事呢?
如果从小就不肯做小事,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致使有些能力培养不起来,需要他做大事时,他又如何做起呢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023/5/28 发表想法 善始善终,信心是短暂的,畏惧是长存的,希望是一时的,失望是永久的,高昂是有临界点的,平静才是持续性的,人总是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炽热的热情,万丈的激情,总是在一夜之间化为平静。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
事情没露先兆时易于谋划。
脆弱时容易消解,
细微时容易散失。
处理问题当在没发生时,
治理国家当在没发生混乱时。
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
九层的高台,起于一堆堆泥土;
千里的远行,始于脚下第一步。
主观妄为会招致失败,强行作为会遭受损失。
因此圣人无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不勉强作为也不会遭受损失。
人们做事情,往往功败垂成。
所以要善始善终,把最后当成开始时一样慎重,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所以圣人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珍贵的财物。
学习别人所不愿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失。
如此无为,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敢干涉妄为。

无论做人做事,只有善始善终,才会有所收获。否则,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甚至功败垂成,就得不偿失了。
人都爱犯自以为是的毛病,一些人总爱指手画脚,对别人横加干涉,以为自己是在帮助他人。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会讨好,也会打乱了人家的行为,扰乱了事情发展的规律,不仅得罪人,而且往往帮了倒忙。所以聪明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在必要时才适当“指点”一下,推动事情发展。

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色,圣人欲于德。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本也。

侍卫把手里的弹弓搭上泥丸,然后对准黄雀,对吴王说:“大王请看,蝉、螳螂、黄雀,它们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警觉到自己身后还有危险呢!”

要想成功,就必须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做到“慎终如始”,平时就注意培养实力,这样才能最终“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译文
古代遵循大道者,不是使民心巧诈,而是使民心朴实。
百姓之所以难以统治,因为其内心多机心巧诈。
所以用智巧治国,必然危害国家;
不用智巧治国,才是国家之福。
要明白这两种治国方略也是两种治国法则。
明白这两种法则,就叫玄德。
玄德很是深远啊,
和万物同返真朴,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本章以机巧治国有害,质朴治国有福,说明大道贵在返璞归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天地万物自然而顺利地生长。所以要无为而治,不可擅自妄为,破坏万物的这种自然生长。

道的本质是淳朴本真,虚静无为。所以真正的大智慧是大公无私、惠普天地万物,而不是自私自利的机心巧诈。

真正简单的才是最深刻的,真正朴素的才是最本真的。

一个人要想活出自我自在,就要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抱真守一,“顺天理,灭人欲”,不失自我的纯真朴素,这样才能活得更纯粹、更轻松,从而修养出自己人生的高境界,活出自由自在。

苏轼保持本性活出潇洒
苏轼的人生如此多艰,但他个性豪放,胸怀豁达,修养很高,面对所有这些不幸,他都能做到坦然接受,达观以对,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坚韧追求,保持着超越于物外、淡泊于名利的一份超然,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洒脱自如。
他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热爱文学,以此寄托心灵,无论喜忧,他都爱把这份情感付诸于诗文。无论是《水调歌头》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他怀念亲人的婉约温馨之作,都是他个性本真的自然流露。
在这些诗词里,我们看到了一副博大仁爱而豪放浪漫的胸怀,看到了一个耿介忠直又细腻浪漫的性情中人,看到了一颗积极乐观而又淡泊名利的超然之心……

苏轼喜欢寄情山水,与自然万物同乐,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在大自然中,他陶冶情操,保持本真和内在的快乐,找到人生的力量——无论现实世界如何丑陋,无论事业如何失败,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他都能坦然面对,不失自我和力量地活着……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正因为苏轼善于融入自然,返归本性,充实内心,所以他能活出潇洒和独立,活出力量和伟大。他在个性上、生活上以及文学上的成功,就是他的“大顺”,他因此获得“长生”,或许,这多少可以弥补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遗憾。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其善于处下,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所以圣人在上统治百姓,就要以谦下姿态对待百姓;
圣人要在前领导人民,就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
所以,圣人在上而百姓没有沉重负担,圣人在前而百姓没有受害。
所以天下人民乐于拥戴他而不感厌烦。
正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本章说明圣人如水,虚怀若谷,谦下自处,所以能在上领导人民;圣人以人民利益为重,先人后己,大公无私,所以能在前领导人民。老子以此再次强调无为而治的道理,唯有与人不争,才能无与之争,无往而不胜。

一个自处低下,守柔守弱守卑,甘于人下,不与人争,退居人后,默默无闻,绝不张扬,低调为人处世的人,往往因为没有争竞之心而成为大家尊重的对象,进而推举拥戴之,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争取就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顺道而行,是否有实力,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

宋太宗善下服众心
宋太宗气度恢弘,宽宏大量,能容忍手下大臣的一些过失,颇具王者风范。
宋太宗若无其事地说:“我当时也喝多了,很多事情记不起来了。你们回去吧,不要在这里打扰我了。”
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生事,就少是非;不与人争面子,争死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的本质是淳朴本真,虚静无为。所以真正的大智慧是大公无私、惠普天地万物,而不是自私自利的机心巧诈。

>> 真正简单的才是最深刻的,真正朴素的才是最本真的。

>> 一个人要想活出自我自在,就要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抱真守一,“顺天理,灭人欲”,不失自我的纯真朴素,这样才能活得更纯粹、更轻松,从而修养出自己人生的高境界,活出自由自在。

>> 苏轼保持本性活出潇洒
苏轼的人生如此多艰,但他个性豪放,胸怀豁达,修养很高,面对所有这些不幸,他都能做到坦然接受,达观以对,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坚韧追求,保持着超越于物外、淡泊于名利的一份超然,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洒脱自如。
他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热爱文学,以此寄托心灵,无论喜忧,他都爱把这份情感付诸于诗文。无论是《水调歌头》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他怀念亲人的婉约温馨之作,都是他个性本真的自然流露。
在这些诗词里,我们看到了一副博大仁爱而豪放浪漫的胸怀,看到了一个耿介忠直又细腻浪漫的性情中人,看到了一颗积极乐观而又淡泊名利的超然之心……

>> 苏轼喜欢寄情山水,与自然万物同乐,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在大自然中,他陶冶情操,保持本真和内在的快乐,找到人生的力量——无论现实世界如何丑陋,无论事业如何失败,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他都能坦然面对,不失自我和力量地活着……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正因为苏轼善于融入自然,返归本性,充实内心,所以他能活出潇洒和独立,活出力量和伟大。他在个性上、生活上以及文学上的成功,就是他的“大顺”,他因此获得“长生”,或许,这多少可以弥补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遗憾。

>>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其善于处下,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所以圣人在上统治百姓,就要以谦下姿态对待百姓;
圣人要在前领导人民,就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
所以,圣人在上而百姓没有沉重负担,圣人在前而百姓没有受害。
所以天下人民乐于拥戴他而不感厌烦。
正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 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本章说明圣人如水,虚怀若谷,谦下自处,所以能在上领导人民;圣人以人民利益为重,先人后己,大公无私,所以能在前领导人民。老子以此再次强调无为而治的道理,唯有与人不争,才能无与之争,无往而不胜。

>> 一个自处低下,守柔守弱守卑,甘于人下,不与人争,退居人后,默默无闻,绝不张扬,低调为人处世的人,往往因为没有争竞之心而成为大家尊重的对象,进而推举拥戴之,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争取就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顺道而行,是否有实力,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

>> 宋太宗善下服众心
宋太宗气度恢弘,宽宏大量,能容忍手下大臣的一些过失,颇具王者风范。
宋太宗若无其事地说:“我当时也喝多了,很多事情记不起来了。你们回去吧,不要在这里打扰我了。”
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生事,就少是非;不与人争面子,争死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
天下人都说道大,似乎无形,什么也不像。
正因其大,所以不像任何东西。
如果它像某个东西,就早已成为细小的了。
我有三件宝贝,对它执守而珍视:
第一叫慈爱,第二叫节省,第三叫不敢为天下先。
有慈爱就能勇武,有节省就能宽广有余。
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才成为万物之首领。
现在的人放弃慈爱而取勇武,丢下节俭而取铺张,舍弃退让而争先,结果是死路一条。
慈爱,用以战争则可取胜,用来守卫则能巩固加强。
天道要救护谁,就用慈爱来保卫他。

本章说明“三宝”:慈爱、节俭和不为天下先的重要性。有慈爱则能坚强勇敢,有节俭则能宽广富足,不敢为天下先则能先天下而治。为什么?因为这正合乎道之博爱、道之柔软、道之简单、道之谦卑。否则,如果放弃慈爱节俭,争先争高,则必会背道而驰。

老子所说的“三宝”,体现了他遵道而行,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其中慈爱最贵,既有柔又有爱,正合大道,如水的柔软而滋润万物。所以慈爱能战能守。为什么?因为爱养万物,不与万物争,所以万物甘心归附;因为有弹性,能屈能伸,能进能退,无往而不胜。

世人都爱慕虚荣,都喜欢追求勇武、铺张,为此争高争先,自私排他,贪心不足,所以忙碌不休,痛苦无止境。身心俱为名利物欲所累,怎能不烦恼痛苦?真是庸人自扰。

陆逊正是利用了关羽的心理特点,心怀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关羽表现出谦下、学习、崇拜甚至胆小不敢与他为敌的态度,使关羽放松警惕,产生“意骄志逸”的心态,从而适时进攻攻取战略要地的。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善为士者不

本章进一步说明不争无为的道理。不争则无往而不胜,无为则无所不为,自己不出力,自然有人代为出力。这是符合天道的,也是高深的智慧。
真正能战斗的,不是盛气凌人、勇猛激进、怒气冲天的人,相反,是柔弱的,平和的,不与人正面冲突的,也不必自己出力的人。

最高明的战术就是心理战术,就是以德为术。心中守道,静观时机,故能待机而动;心中有道,故能得道多助,不必自己出力,从而战无不胜。

第六十九章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文

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本章说明圣人如水,虚怀若谷,谦下自处,所以能在上领导人民;圣人以人民利益为重,先人后己,大公无私,所以能在前领导人民。老子以此再次强调无为而治的道理,唯有与人不争,才能无与之争,无往而不胜。

>> 一个自处低下,守柔守弱守卑,甘于人下,不与人争,退居人后,默默无闻,绝不张扬,低调为人处世的人,往往因为没有争竞之心而成为大家尊重的对象,进而推举拥戴之,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争取就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顺道而行,是否有实力,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

>> 宋太宗善下服众心
宋太宗气度恢弘,宽宏大量,能容忍手下大臣的一些过失,颇具王者风范。
宋太宗若无其事地说:“我当时也喝多了,很多事情记不起来了。你们回去吧,不要在这里打扰我了。”
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生事,就少是非;不与人争面子,争死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译文
天下人都说道大,似乎无形,什么也不像。
正因其大,所以不像任何东西。
如果它像某个东西,就早已成为细小的了。
我有三件宝贝,对它执守而珍视:
第一叫慈爱,第二叫节省,第三叫不敢为天下先。
有慈爱就能勇武,有节省就能宽广有余。
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才成为万物之首领。
现在的人放弃慈爱而取勇武,丢下节俭而取铺张,舍弃退让而争先,结果是死路一条。
慈爱,用以战争则可取胜,用来守卫则能巩固加强。
天道要救护谁,就用慈爱来保卫他。

>> 本章说明“三宝”:慈爱、节俭和不为天下先的重要性。有慈爱则能坚强勇敢,有节俭则能宽广富足,不敢为天下先则能先天下而治。为什么?因为这正合乎道之博爱、道之柔软、道之简单、道之谦卑。否则,如果放弃慈爱节俭,争先争高,则必会背道而驰。

>> 老子所说的“三宝”,体现了他遵道而行,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其中慈爱最贵,既有柔又有爱,正合大道,如水的柔软而滋润万物。所以慈爱能战能守。为什么?因为爱养万物,不与万物争,所以万物甘心归附;因为有弹性,能屈能伸,能进能退,无往而不胜。

>> 世人都爱慕虚荣,都喜欢追求勇武、铺张,为此争高争先,自私排他,贪心不足,所以忙碌不休,痛苦无止境。身心俱为名利物欲所累,怎能不烦恼痛苦?真是庸人自扰。

>> 陆逊正是利用了关羽的心理特点,心怀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关羽表现出谦下、学习、崇拜甚至胆小不敢与他为敌的态度,使关羽放松警惕,产生“意骄志逸”的心态,从而适时进攻攻取战略要地的。

>>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善为士者不

>> 本章进一步说明不争无为的道理。不争则无往而不胜,无为则无所不为,自己不出力,自然有人代为出力。这是符合天道的,也是高深的智慧。
真正能战斗的,不是盛气凌人、勇猛激进、怒气冲天的人,相反,是柔弱的,平和的,不与人正面冲突的,也不必自己出力的人。

>> 最高明的战术就是心理战术,就是以德为术。心中守道,静观时机,故能待机而动;心中有道,故能得道多助,不必自己出力,从而战无不胜。

>> 第六十九章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文
兵家说:
我不敢主动出击而宁愿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是,虽出动跟没出动似的,虽举起臂膀跟没举似的,虽面临敌人跟没有似的,虽手拿兵器跟没拿似的。
祸患莫过于轻敌,轻敌就会丧失“三宝”。
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哀兵必胜。

本章说明战争的最高境界是被动退让,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胜;战争的最大祸患莫过于轻敌,说明哀兵必胜。因为怀德,因为先谋而后动,所以能不战而胜;因为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众志成城,所以哀兵必胜。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这个道理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就先尝尝苦味,还自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以柴草为褥,这就是“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来历。
勾践为了报仇复国而卧薪尝胆,正是他平日心怀忧患意识、砥励心志的结果。由于他心志坚,感染全国人民与他团结一气,富国强兵,最终打败吴国。这正是“抗兵相加,哀者胜”的典型体现。

第七十章 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译文
我的话很易理解,很易施行。
但天下没人理解,没人去施行。
说话要有主旨,办事要有主见。
正因没人理解这个道理,才不理解我。
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效法于我的人就更可贵了。
所以圣人总是身穿布衣而怀揣美玉。

“下士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多庸碌,往往为外物所迷惑,迷离了眼目,失去根本,不能认清事物本质。唯有清静无为,执道而行者才能认识到这个道理。所以,要想自己不入庸流,不至于与世俗同流合污,就该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旁观者姿态,站在人生的边上,能入世也能出世。
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千万别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所谓“大智若愚”,千万别瞧不起外表不赏心悦目的人。
钟子期外表看似粗陋,内里却心怀秀雅,品位不凡,他能听懂一般人听不懂的琴音,可见其不俗的修养。伯牙感叹“知我者稀”。

第七十一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
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是有毛病。
圣人之所以没有毛病,就是因为他以这种毛病为病。
唯有以这种毛病为病,才能没有这种毛病。
所以他没有这种毛病。

本章中,老子说明保持谦虚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性,这才是高明的,有智慧的体现。
所谓“谦受益,满招损”,一个人只有保持谦虚,才会有自知之明。相反,如果自以为是,不只是骄傲的表现,更是走向失败的开端。圣人永远虚怀若谷,不自以为是,所以没有这种毛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权威时,那么就危险了。
不要逼迫人民使其不能安居乐业,不要压迫人民使其无法生存。
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
所以圣人自知而不自以为是,自爱而不自以为高贵。
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本章说明自知、自爱的重要性,君主自知、自爱,才能做到知人民、爱人民,这样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统治者才能受到爱戴拥护。

自尊自重自爱自知,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唐玄宗后期,由于纵情声色,背道而驰,引发了安史之乱,最终陷自己于危局,差点丢了性命。这正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体现。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强硬会带来灾祸,甘心柔弱则会保全性命。
两种行为,一个得利一个受害。
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
所以圣人也说不清楚。
天道以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而善于应对,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于谋略。
上天所布的法网无边,网眼宽疏也不会有遗漏。

本章说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天道广大,能力无边,网罗万物,所以万物不能违天道。天道是什么?清静无为,不争不言,守柔守弱,低调被动,平淡平凡但谋略天下。所以圣人顺天道而行,不敢背道而驰。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稀有不伤
译文
人民不怕死,为何还用死来威胁呢?
如果人民真的怕死,那对于那些作恶作乱的,我就可依法杀掉他们。
谁还敢作恶呢?
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代替刑戮者乱杀人。
这就好像代替高级木匠去砍木头,
那些代替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本章说明统治者不要施暴政,乱杀人民。因为这不仅是违背天道的,而且民不畏死,以死相威胁并不能起到作用。
现实中,很多人操心过多,或者严苛于人,对人不放心,横加干涉,插手别人的事,甚至越俎代庖,岂不知,这不仅于事无补,好心没好报,而且会打乱原有的秩序,好心做成坏事。所以当戒之。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做饭备酒,比喻超出自己的能力和业务范围去干涉和处理别人的事情。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译文
百姓生活饥困,是因为统治者征税过多,
所以百姓饱受饥饿。
百姓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政令繁多,
所以百姓难于统治。
百姓犯法,是因为统治者奢侈腐化,搜刮民膏民脂,
所以百姓以身试法。
只有不追求奢侈生活的人,才比重视养生更高明。

读心得:本章说明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只有减少赋税,百姓才能富足;只有减少政令,百姓才能服法;只有不贪腐,百姓才不会胡作非为。
只有淡泊寡欲,不追求奢侈生活,才是真正的善于养生。
穷奢极欲,不知足,是很危险的。他们自以为在享受人生,是贵生,岂不知,这是最不善于生活和享受生命的做法。所以不得善终。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尸体僵硬。
草木活着时柔软脆弱,死后干枯。
所以坚强属于死,柔弱属于生。
因此兵强而不能胜,枝干高大则易折断。
强大处下为弱势,柔弱处上为强势。

柔弱胜于强硬,柔弱比强硬实际处于优势的道理。所谓以弱胜强,就是这个道理。
太强太硬容易受伤,太直太方容易折断,柔弱无敌,因为可伸缩性强,有弹性,善于应变平衡;川行不止,因为其圆滑善于顺势流动。所以古人追求外圆内方,内圣外王。

第七十七章 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吗?
弦高就压低一些,弦低就举高一些。
拉过了就放松一些,拉不足就扩张一些。
所以天道是减有余而补不足。
但人类社会则不同,总是减少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做到减有余以补不足呢?
唯有得道的圣人。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以有余补不足。天道爱养万物,上天有好生之德,给万物以生存的机会

大道至柔,所以如张弓射箭,或高或低,或紧或松,能做到弹性把握,也正因此,才赋予天地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用。聪明人就是善于利用此物理并能做到一通百通、灵活运用的。
低调不只是一种姿态和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真正有德之人,如香兰芷草,不必张扬,其芬芳自能吸引人;真正做好事的人,从不宣扬自我,而是生怕有人知道。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很自然的。

中国商人的祖师爷范蠡,经商发财,又都捐出去,然后再挣钱,再捐,实在是慷慨,真正做到了济苍生。还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孟尝君,也是个慷慨的贤士。

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译文
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然而在攻击坚硬上面,没有能胜过水的。
所以水无物可替代。
弱胜强,柔胜刚。
天下无人不知,但没人能做到。
所以圣人说:
“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才配当国君;
能担当国家的灾难,才能统治天下。”
正话反说。

以无为而治,以柔弱治国,所以能统治天下。
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水能怀山裹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水能灭火,阴能消阳。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调解很大的怨恨,必然还留有余怨,
这样怎能算妥善解决的方法呢?
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不强迫人偿还。
有德者就像保存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者就像征税的人那样苛刻。
大道没有亲疏,永远伴随着德善之人。

本章说明大道无亲疏,执道而行的圣人和有德之人心存宽容,以德抑怨,其涵养如天地包养万物
一个人有无修养,最大的体现就是他的胸怀。有广阔胸怀者能涵养万物,宽容豁达,善解人意,博爱大众。这样的人,往往成就更高,这也是伟人与庸人的区别之所在。

第八十章 甘食美服,安居乐俗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不大,人民很少。
即使有各种器具却不使用,人民都重视生命不愿离开家乡。
即使有各种船车却不乘坐,有兵甲却没有机会布阵打仗。
让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
有美味吃,有美服穿,有房安居,享受快乐的风俗。
邻国之间可互相看到,鸡犬之声能相互听到。
人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心得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简单,民风淳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着普世的意义。试想,纵使国家封闭,但上下齐心,相安无事,祥和一片,自然没有对外交流的必要。如果民心淳朴、世风遵道,那么,百姓之间纵少来往,也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会有仇怨纷争。

唐太宗爱民创盛世
李世民经常说:“好的国君,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为了自己而损害百姓,那就像割下大腿上的肉去喂肚子,肚子饱了,人也死了。”

2023/5/28 发表想法
静中 藏了一个争字
稳中 藏了一个急字
忙中 藏了一个亡字
忍中 藏了一个刀字
越争 心越要静
越急 心越要稳
越忙 越要照顾好自己
越忍 越要看清事态
阴阳调和,相背相融
周国平老师曾说过: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反而不可信。
善良的人并不善辩,善辩的人反而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无私,总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
天道利于众生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惠济大众而与世无争。

本章说明圣人与天道一样,大公无私,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惠济大众却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
越简单朴素的越是真实深刻的,真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因为简单朴素符合大道。有些话,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有些道理,不必声高,不必争辩;有些思想,知识不必广博。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外在的华美诱惑所迷。
只有舍,才会有得;只有利他,才能利我;只有无我,才有自我。

阿柴智劝儿子免纷争
一支箭容易折断,但十九支箭的力量合起来,就难以摧毁;其实,对于国家也是一样的,如果王国内部分裂,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抵御外敌的,这样国家很快就会灭亡了;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也明白,“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正能成就大业的,也往往是“不争”之人,所以他在弥留之际智劝儿子们和解矛盾,团结一致。

宇宙万物人如微尘,生命有限能力有限,效法自然大道,道生道,道生万物。道似虚空然意无穷,深沉幽远乃万物之本源。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圆润谦卑,于万物和谐共处共存,乃正道也。
所谓道不远人,人怀敬畏,大道无亲疏,德善之人,以德抑怨,心胸宽广,包养万物。顺应自然规律,方能获益得智识,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道法幽深,深不可测。
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曲径通幽,相辅相成。
大道归一,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朴实自然才彰显其本性。
大道至柔,张驰有度,弹性把握,灵活运用。
大道如水,柔能克刚。做人做事,观细节重内在,应势而为,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