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花费了我五天时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心绪难以平静。我在书中做了很多标记,很多细节还需要一读再读。
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是被这本书的封面上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入,我逐渐忘了这句话,直到读到后面,这句话又突然冒出在脑子里,这个时候我陷入了思考和沉默。下面是伍绮诗说的一段话:
我查了作者的一些资料。伍绮诗是华裔,她写了六年,一鸣惊人。
我认为书中的故事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如书中所说,是一份告白。
故事中十六岁的莉迪亚,被寄予父母所有期待,她用自己的生命作出的无声又沉重的告白。她终于要摆脱父母的期待,去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要实现一辈子都想听到的那句话:“你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你能做你想做的人和事。”
直到有一天,她失踪死了,她的妈妈玛丽林没有觉悟女儿的死。是因为整个家庭这份沉重到无法释怀的希望杀了她。
莉迪亚本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因为自己的童年遭受到压抑,和不自由。一个家庭的沉默久了,就会被钻空子。
说到这,我想起蒋勋说过的一句话:“母爱有时候也是一种暴力,爱意过浓,束缚太多,就会接近暴力。”
小说后面不停反复说的一句话:“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错了,而且错的如此彻底。”
玛丽林回家了,这就算不是一切错误都开始,也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庆幸的是没有人逼着我学习,我几乎全凭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说中的父母(詹姆斯和玛丽林)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没有沟通的爱。看着孩子微笑但不一定开心啊,沉默不一定就是默许。爱不是强加。
上学时父母总说:“努力学习,再加把劲,等考上大学了就解放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人活着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有的人为了亲人,为了梦想,为了责任,……反正不管怎样我们总得知道人生的意义。
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想起珍惜,因为并不会总有失而复得的美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