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篇是根据扎西老师在幼儿园的微信语音讲座中总结整理而来的。
探测你、我、他每个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安全感,是可能会对身体或者心理造成某种威胁的东西。根据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面可以看出,安全感是对我们人类非常原始且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需求。
我们人类从婴儿时期就在不断寻找安全感。
安全感缺失的可能会存在的外在行为表现:
1.儿童时期
害怕的:害怕黑,害怕独处,害怕长的不一样的人,怕小动物。
以上部分也有可能是认知不导致的,比如不了解昼夜交替,肤色的不同等。
人际关系中:害怕与小朋友互动,胆小、退缩,怕展示自己。
亲子关系中表现:粘人,哭闹,无法分开。
行为表现:咬指甲,咬被子,咬衣角,咬笔头等安抚工作。或者依赖依恋物如奶瓶,娃娃等等。
又比如为了引起关注,留住爸爸妈妈在身边会突然生病,或者不断的提各种要求获得父母的关注,来确认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2.成年时期
控制欲强烈
害怕被人取代
爱表现
喜欢时时引起注意和关注
喜欢争取别人的认同
亲密关系中喜欢掌控另一半
亲子关系中喜欢掌控孩子
事情不可控时会焦虑不安活得很辛苦
严重的无法理解的举动,比如自残行为引起关注,从而控制对方。
这些行为的大多投射出背后的安全感缺失。
其实,从事物的两面性看,适度的安全感是有利的,比如会形成自我保护的机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
但如果安全感缺失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人际关系时,就必须引起重视。
安全感缺失的内在原因:
1.胎儿时期
产道的挤压
完全陌生的环境
孕期时母亲的情绪
上一胎被流产等等
2.婴幼儿时期
没有接收到无条件的接纳
没有到及时的回应
需求被忽略
注意:是及时回应,不是及时满足。适当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
但过分的延迟满足,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被忽略不受重视。
但及时的满足,也会让孩子学不会耐心和等待,性格急躁。
另一些原因是,成长过程中,由于大人不恰当的言行引起。
3. 探索时期:
大人过于谨慎,不断传递的负面信息,导致恐惧、害怕和不安全感。比如:不要爬,会受伤!不要摸,会咬你!不要吃,很脏会生病!外面有老虎!
4. 自我意识萌发形成时期:
教育方式出现偏差,引起矛盾和冲突时,大人以不恰当的行为,言语恐吓,威胁等来控制孩子,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比如: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很显在的一个表现就是入园焦虑,孩子认为入园就等于被抛弃。言语不当很显在的一个后果也是让孩子学会撒谎。
亲子关系中:
错误的互动方式:
比如和妈妈分离时,妈妈采取哄骗溜等方式,让孩子更加的丧失安全感并且会让孩子对你逐渐失去信任感,会更加的粘人,时刻粘住妈妈要保持零距离。
家庭关系中:
父母关系不和睦
家庭关系不和睦
家庭关系中家庭标准的不统一
爸妈之间的不统一
爸妈和爷奶之间的不统一
前后言行举止标准的不一致
会导致孩子界线模糊不清,不确定是要听谁的?这些不确定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尤其不要问: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这样的问题。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界限,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是必须她自己最的,避免过度包办,过度替代,丧失界限。
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明确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
安全感如何建立:
和睦的家庭关系是根本。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家长需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观察孩子的行为,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
0-3个月
无条件的接纳
4个月-3岁
当孩子的能力在发展,自我意识在建立时期,需要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用正确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来与互动,切忌打骂哄骗威胁等。
4-5岁 肯定 赞美 认同
肯定。
即允许,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自由和空间以及更多的尝试,不再是不可以!不能!不要!
赞美。
注意赞美的方式,首先陈述事实,其次陈述事实所带来的影响,最后表达心情。比如宝贝你会擦桌子了,以后妈妈就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妈妈真开心呀!
认同。
我认为其实就是接纳,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予以回应。
认同孩子的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行为。不要嘲笑。让他保持好奇心想象力热情和创造力。对生命也充满热情。
6-7岁。
树立模范和榜样,帮孩子树立英雄式的人物做榜样去学习。
在3岁以前,妈妈是唯一且最重要的,对妈妈的需求是绝对的,而爸爸的需求是相对的。
在这之前,爸爸需要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回应,并适时满足,提供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陪同,在亲子互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培养感情,为3岁以后的介入提供基础。
老师的育儿理念分享:
了解孩子比教育孩子更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中所呈现的不同特征,以及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不是掌控。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更好的分离。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帮助他独立、成长为更好更完善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