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交流时的3大句式,消极又无效,快看看你有没中招?

        如果我们为人父母不加学习就上任,那么我们的大脑会调动自己小时候被对待的模式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也就是你父母怎么对待你的,你就怎么对待你的孩子。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听到下面三个句式,说的人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听的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

1.你又在做××

        这类句子的潜台词: 暗示孩子一直在做同一件蠢事,被贴了负面标签。被贴了负面标签的孩子会习惯于破罐子破摔,不再努力。

2.再做××,就不喜欢你了 / 家人不来接你了  /警察来抓你了

        典型的威胁句式。威胁孩子最终出现的结果有两种 : 一是孩子信了,变得胆小懦弱;二是孩子不信了,大人说的话当耳旁风。相信哪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3.不许/不可以做××

        家长企图用父母的权威简单、高效地要求孩子。然而不加解释的否定,最终也是给孩子带来两种效果: 一是凡事看大人脸色,同意了再做,没有主见;二是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让做越要做,然后家长就会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就是不听就是不改”。

        家长喜欢说“不”是把我们担忧的结果先抛出来了,而孩子往往只能接受眼前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这样的交流是无效的,可以换成正面引导的方式

        比如两三岁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又开始玩起碗里的食物来。你可能习惯性地想说“你又在玩食物!”下次试试改成: “食物是拿来吃的,玩具才是拿来玩的。”如此提醒两三遍,孩子还没停止,就将饭碗拿走。用行动告知孩子你语言的意思。

        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模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反思。就从我们这一代把育儿陋习摘除可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