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学习千字文之三十八 四大五常


四(sì),《说文解字》“阴数也。象四分之形。息利切。”指事字,本义是数词,这点大都认同。许慎的解释又习惯掺入了阴阳易数,我们也不用特意考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囗象四方,八象分也。”这样解释四分就有会意的意思了。甲骨文

sì就是四划叠加,和一二三一脉相承,金文开始出现sì

的字形,许多专家认为应该是代表呼息的呬字本字,只是因为同音被借用为数词,就又造了呬字。说文古文

sì的字形更加形象,当然也有专家认为是代表鼻涕的泗字,无论是呼吸还是鼻涕都能解释得通,却都没办法确证。小篆以后四字的字形基本确定,隶书、楷书沿用至今。《辞海》中四字只有两条释文“①数目。三加一所得。②工尺谱中音名之一。”这里当然采用第一条。


大(dà),《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徒盖切。象形字,许慎的这个说法显然源于《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地人三才学说都是后来才产生的,而从甲骨文开始大字就是一个人张开手脚的正面象形,以后来兴起的学说来解释造字本意,我认为不可取,所以以此为基础的专家解说我就不例举了。饶炯《部首订》“凡物象,敛则小,侈则大;少则小,多则大。造字者故象人正面形,而扬其两手、张其两足,以指事。”我比较认同这一系的观点,日常生活中小孩形容东西大,往往也会张开手脚表示自己抱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理解,大应该属于指事字。大的字形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在隶书拉直笔划后,不太看得出是人的象形。

《辞海》中大字的九条释文都不适合千字文的含义,我们知道四大是源自古印度的认知,通过佛教传到了我国,佛家讲四大皆空,一切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组成,我们的身体也一样,所以这里的大字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五(wǔ),《说文解字》“

w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疑古切。”指事字,许慎的这个解释掺杂了汉朝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我们就不必理会了,况且造字之初也没有这些理论。五字的本义应该就是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在甲骨之存在由五横组成的

wǔ字,和前面学的四字,还有一二三都一脉相承,但是横划一多书写和识读都出现了麻烦,于是就借用了其他同音字来表示数字,所以在甲骨文中也出现了交叉的

wǔ和


wǔ,金文、小篆都沿用,到了隶书笔划形态改变,今天的五字才慢慢定型。林义光在《文源》中说“五,本义交午(交错),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象相交。”认为五字最早应该指交叉,丁山在《数名古谊》中则认为五是一种收绳器的象形,所以本义应该指收绳器。这个观点供大家参考。千字文中当然是数字,《辞海》第一条释文“数目。四加一所得。”


常(cháng),《说文解字》“下裙也。从巾,尚声。市羊切。”形声字,从许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常和裳是一个字,后来常字被借用于表示恒常、经常之意,就慢慢和裳字分道扬镳了。特别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许多古文中的恒字改成了常,使得常字在恒常意义这个方向越走越远了。常字的字形也是一以贯之从尚从巾,从金文到简化汉字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常字在文中的含义应该是《辞海》第五条释文“伦常;纲常。《管子·幼官》‘明法审叔,立常备能,别治。’尹知章注:‘常,谓五常也。’”仁、义、礼、知、信这“五常”是古代士人必须遵循的五种伦理道德。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我们的行为举止应当符各仁义礼智信五种伦理道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