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优优:
今天爸爸和你聊聊上周轨交评比的结果。
盘点篇:
上周,魔都轨交满意度评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最能代表上海的2号线居然垫底。说TA最上海,只要看看样本数和回收率,就知非言过其实。作为普通市民,有必要出来替2号线说几句公道话。
2号线不容易啊!说到历史意义肯定不及1号线,就像大家一般都知道我国首位航天员是杨利伟,上去次数最多的景海鹏,不是所有人都叫得出名字。
论工作强度,其他线路只能望其项背。随着城市的发展,2号线连接起了2个机场、1个火车站、5个CBD(陆家嘴、人民广场、南京西路、静安寺、中山公园)、2个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张江)、市区2个政府办公所在地(人民广场、科技馆),业态丰富。
舍私利、顾大局,永远争第一。如果上海没有虹桥火车站,那1号线铁定就是最尾;如果浦东大道早点修好,14号线就能早点成为其僚线,2号线的舒适度会更高。但没有如果,所以2号线只能默默地扛着。下班6点前,过2号线陆家嘴站闸机,看着都危险,还有早高峰唐镇站,人不要动就自动上车了。以后,龙阳路南广场地王综合体建成,人还要不得了。人潮人海中,我已望不到你,而手心里却有你留下的粉底。。。
其实,16号线乘客对此次评选结果,能力压2号线1个点第一个不服。首先,在龙阳路站,往往是里面一车人,外面两车人。因为,线路太长,16号线的座位比例较高,且是火车座模式,站立的空间小很多,加上车厢节数少,造成载客量较小。其次,在沿途车站的设置方面,除了周浦东让人事先有心里准备以外,其他的如新场、野生动物园等和实际地标差了蛮大一段。想来是领导的智慧,既省钱,又能以点带面,希望能拉动车站旁边的人气,不过,倒是拉动了摩拜和小黄车。
另外,16号线乘客对榜首的13号线有点羡慕嫉妒恨,因为汉中路到自然博物馆,610米也要设一站,真是懒到抽筋。
第二个不服的是9号线,从佘山到漕河泾,即便身背20斤的双肩包,包也会灵异般地飘起来,丝毫不累,下车几乎是飞出去的,有时还有“咸猪手”。很难想象,今年开通曹路大居会是怎样?据说还要到崇明?
至于,其他线路:
3号线虽然出道较早,但多在高架上跑,空调不足,曾有车厢路放冰块的轶事,且在中心城区的一段和4号线还重合,加上已多次维修,存在感不强。
4号线,是条环线,牺牲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成全了其他线路。
5号线,TA的出现让徐闵线不再跋扈,但据说当年是先建后报,名分上存疑。
6号线,TA的出现让乘客认识到A型车和C型车的差异,外高桥人民很失望。设计规划还是要有前瞻性,格局要大。
7号线,花木和北蔡是新上海人的聚居区,又途经博览中心、世博、东安路、静安寺、玉佛寺、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白领、商务客、病家、香客、学生等,客源结构较为复杂。
8号线,此次能排第4,有点出乎意料,两头分别是杨浦和浦江镇,但人民广场成了他们活动半径的边界,没有出现对冲。
10号线,算是条旅游线,除了豫园站时有跑单帮的行李拉杆,其他的站点进出都很优雅。
11号线,算是一条出沪的高效线路,还是双头,从嘉定北到迪士尼,留有和苏州城轨在花桥会师的想象空间。合理的单线长度应该是30公里,显然TA已经是快2倍了。
12号线,比较讨巧的一条线路,蛇形布局,换乘车站多,车也新,人也少,换座率高,短暂的乘坐感受也许不错,占据榜眼不奇怪。
磁浮线,刷公交卡只要40块,就是收工能再晚些、开工再早些,就好了。
段子篇:
1、如果早高峰挤趟地铁,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坎!
2、呼吸必须和周围的人相反,不然肚子挤得难受!
3、罗马假日版采访
记者:“请问这位女士,地铁里最难受的是什么?”。女士:“脸被挤在一个人的腋下,把头转另外一边,是另一个人的腋下,味道各有千秋,有椒盐味的,有酸菜味的,有羊膻味的。。。,最难忘的是羊膻味的!(停2秒)当然是羊膻味的!!”
4、某日,仙人球乘早高峰地铁上班,下车时变为了仙人掌,太凶残了!
5、视死如归的路人——甲:“窝本桑于倍8号系,宁拾才忒多,舅调到2号系”,乙:“伊才1号系格蒜,宁少,蛮塞伊额”,甲:“格就1号系好勒。”
6、安检人员冲着男孩说:“桑间包,过一过”,后面的老阿姨会错意了,默默地把手中的一两大壶春放上了传送带,嘴里嘟囔着:“拿能伊才嘎尼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