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第一天,办公室都是经历过独木桥的人,免不了凑在一起发下感慨。
同事A说,已经入场了吧,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开始考试了,好紧张。
同事B说,本来没有什么感觉的,被你一说都紧张了。
同事C说,高中时代是最博学的时候了,现在啥都不会了。
在公司辉煌的时候,top2的毕业生也是能招聘到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硕士。随着公司日渐式微,招聘的门槛也低了不少,曾经听负责招聘的同事说,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某工学院毕业生都能来公司面试了。
虽然学历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至少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高考就像一道分水岭,隔开了河东河西的你我。
当在高中谈恋爱还是禁忌的时候,一位朋友A换过的女朋友数量一只手已经数不过来了。据说,他是可以考上top2的,最差也能考上山大,因为考完第一天女朋友说没有考好,他第二天的数学就不知道自己答的是什么了。
最终,他去了某个分校,虽然也是985,但是带着分校的名称,档次总是低了不少。
有一次,他带着一点遗憾,一点后悔,一点不甘说,我高中同学去了清华,去北京奥运会做志愿者了,高考真TM看出差距来了。
后来,他放弃了保送本校研究生,自己考去了某大,也算是稍稍弥补了一下高考时的遗憾。
另一位高中就入党的朋友B,据说,也是能考上top2的。但是,高考时语文不及格,考了一个超过重点线几十分,不尴不尬,老师劝他复读,他执意去了一个普通985的边缘专业。大学四年下来,他天天领着一帮人打游戏,导致绩点不够,没有保研机会。又因为玩了四年,早丧失了斗志,只考了一个本校研究生。
这位朋友是从来不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的,因为他现在的境遇完全跟他高中时的表现不匹配,虽然他读书的高中至今仍然流传着他的传说。
朋友C跟上面两位不同,高考就考上了某大,但是,他曾经说,我除了某大的光环,还有什么呢?
高考分水岭隔开了很多人,也有很多人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继续向上的跨越,比如朋友A,也有人得过且过,让中学成为人生最顶峰的时刻,比如朋友B。
曾经,我也认为学历至上,尤其是看到某些企业要求第一学历,要求双985的时候。
也许,有人会说,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是上过大学的。
是啊,他们吃过的苦,流过的汗水,可一点都不比备战高考的人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