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写什么,坐在快打烊的餐厅,点了一碗车仔面,想着今天该写点啥。
工作原因,最近看了好多人物传记,实话讲,互联网让资讯变得极其匮乏,真正找一个写的还行的名人传记,浩瀚的网路就那么一篇半篇,其他都是互相抄来抄去,越抄越乱,还是当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人物周刊》还能看看,其他都是垃圾。
很多编辑的文字功力实在太差,故事讲得让人看着摸不着头脑,其实他们也没写啥就是抄,很多抄还能抄出逻辑问题。你比如有一篇写主持人主持朱迅的文章,说朱迅有一年嗓子出了问题,必须做手术,但手术存在风险,可能保不住声带,当朱迅被推出手术室时,朱迅第一句问的是:“我还能说话吗?”小编你自己写完不再读一遍吗?
还有好多编辑在写历史人物时,总喜欢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比如写齐白石的一篇,说齐白石是个老腊肉,五十岁跑到北京北漂,刚开始像个狗一样,996加班工作依然是个老屌丝,不知什么原因,小鲜肉徐悲鸿成了他的粉丝,舞力全开支持齐白石,之后老齐开始了他的圈粉之路,流量小生梅兰芳也成了他的拥趸。这样写感觉其实并没有让受众感觉亲切,倒是感觉恶俗到了极点,自以为是者大有人在。
最可气的是好多编辑价值观有严重问题,比如一个母亲节的公益广告,画面讲的是一个男孩小时候母亲呵护备至,等长大了还啃老,依然饭来张口,天天宅在家,母亲催促他努力工作,找个女朋友,可他却每天打游戏。时光飞逝,母亲不在了,男子再次回到当年的家中,一副成功人士的样子说道:“多想再听听母亲的唠叨”。
我就想问,他妈是他毒死的吧,这样的孩子,巨婴怎么可能独立,怎么可能成功,怎么可能对母亲有感怀?这最有可能得结果是他弑杀亲母,制造假现场骗保未遂,被公安机关扭送犯罪现场,指认作案过程,怎么还来个成功人士衣锦还乡了?脑子坏了吧。
再说了,那母亲打小就溺爱孩子,这不能碰那不能动,活该有后来的下场,怎么就伟大了。
说的有些偏激,但理是哪个意思,真是替那些公众号担心,好文章确实有,可大家愿意看图看标题,长文很少人能一字不落的读下去了,改变不了什么,自己做好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