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杜甫过着壮游的日子,尽情挥洒自己的豪情壮志,等待着大展身手。然而……
长安十年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唐代著名的诗人很晒没有到过长安的,杜甫35岁(746年)于唐玄宗天宝五载也来到京城长安。
后来杜甫参加考试,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野无遗贤,杜甫应试落第。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举行盛典,杜甫此时已40岁了,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但并未得重用。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贵,如韦左丞相(韦济)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杜甫把能当官的所有路径都试了一遍,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但终究是困居在长安,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靠贵族府邸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靠采药,换取“药价”,维持生计。
40岁后,不但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这时正是安史之乱的萌芽时期,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他体会到人民的痛苦,从而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前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
最终,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等待杜甫的将是漫长的流亡岁月。饥饿、疲于奔命、丧子之痛接连打击着这个无处施展才华,体弱多病的中年男人。
流亡
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这使得唐朝的政治和经济都起了剧烈的变化。这使得社会的贫困一天比一天加深。加上唐朝的官军多年没有练兵,因此在面对敌军的时候节节败退。此后,唐朝的是个便有一部分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最典型的就是杜甫。
杜甫在756年五月,带着一家人开始了流亡的生活。途中只能靠路边的苦李充饥。在这期间,唐玄宗也逃往西蜀,之后,李亨(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又把希望寄托在李亨身上,在杜甫去往灵武的路上,被胡人捉住,当时四十五岁的杜甫满头白发,因此躲过一劫,所以史书里这样称赞他,“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后来,郭子仪在河北收复了许多郡县的朔方军,后来由于任命房琯,是的军队一天之内全军覆没,长安人民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杜甫亲眼所见,于是写出两首诗,《悲陈陶》、《悲青版》。他时刻密切注意长安以外敌我势力的消长。他困局长安,从秋到冬,从冬到夏,除去为国家焦愁外,还深深怀念他的家属。他的心境充分的写在《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57年,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等合伙杀死;二月,肃宗从彭原迁往凤翔。杜甫觉得时机已到,于是投奔肃宗。肃宗封杜甫为左拾遗,从八品上。这说明皇帝并不需要什么真正的谏言。
短短三个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痛苦,他忠实于自己的职责,肃宗看呀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任务,于是命他离开凤翔。杜甫置办不起朝服,只穿一领青袍。一路上阡陌纵横,人烟稀少,遇到的不是伤病便是难民。四十六岁的杜甫感叹于自己一无所成。
回到家里的杜甫写出了名篇《北征》。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卓越的写实才能。
走向人民
757年(至德二载)肃宗还京。此间,肃宗处理了一批安禄山的手下的官员。杜甫也到了长安。757年十一月到758年六月,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杜甫依旧当着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他把陪肃宗祭祀九庙,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作为无上的光荣。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让他一天天的变得狭窄了。幸而不久后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动。
房琯被贬为邠州刺史,严武被贬为巴州刺史,杜甫被派到华州做司功参军,管理华州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疗、考课等等的文教工作。这对杜甫来说是一个打击,他认为自己被遗弃了,但是这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很大的恩惠。
到了华州,他看到大路上不是乞丐便是饿殍。在这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长安是什么情况呢?杜甫在《洗兵马》中将当前的政治情况说的很沉痛。
758年,杜甫回到战乱后的故乡。看到花鸟依旧,但是人烟断绝,眼前一片荒芜,他又写出了不少五言诗。如《彭衙行》和《北征》的继续发展。其中有的反映出人民的痛苦,有的刻画出祖国险要的山川,是杜甫诗的艺术里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成就集中在一座高峰上:“三吏”和“三别”。在返回华州时,一切与两月前迥乎不同了,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人民的悲剧凝结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这六首诗除去题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只有《石壕吏》是个例外,它真实的告诉我们,过去的风建设或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的。
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