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顺/2017,2,5
丁酉正月初九,阳光耀耀,寒风夹暖。
下午两点,志愿热衷于家乡历史文化考古的“静海记忆”团队中的六名队员,又一次,以微信相约起共同的文化心愿,开始了新年,头一次的访古踏勘。
关于高尔俨墓地和高尔俨传奇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了百年,高尔俨登仕于明代,这位曾经辅政三朝,官爵显赫,位尊阁老的高尔俨的仕途历程,更是历代少有,让人闻之无不惊叹的人物。
虽然,高氏家谱和县志史书,都对其有所记载,但是,曾记载过他的碑文,却因时光流淹而没失难寻,成为佐证历史的一个遗憾。
高尔俨墓地遗址,位于静海县城南六里,高家楼村的东洼。这几位队员,大都不认识高家楼村,此次踏勘,我做为本村人,责无旁待地成了向导,一路上,我不停地用手机联络,从各自不同居住地,聚合而来的队友们,惟恐他们走错路,可当队友赵义开车,拉着我到达村东洼时,才发现队友小周,小刘,老邢和最年青的队友李佳阳,都己先我到达了,我的心才如石落定。这几位,真不愧是“静海记忆”团队的合格队员!
四辆汽车,依次驶进了高尔俨墓地区域时,下车,我一边向大伙儿介绍墓地的大概位置情况。因时代变迁,此时的墓地遗址景象,己超出了队友们之前,对墓地遗址时预想。萧疏的田野,大棚,养殖场交相毗邻,沟渠上下,荒草败禾,狼狼凄凄,哪里有浩大的坟冢之气象?
而当我引领他们,来到一家大棚后,散落地残留着墓碑残石的沟渠时,大伙儿的表情一下子激悦起来,“哎!”“这有一块!”“看那还有一块呢!”事先有备而来的老邢,拿着专门带来的崭新的考古用的小钢镐,与小周轮流使劲地刨着露出土一部分的石碑。小周断定,碑的另一面一定有字迹。队友小刘善长摄影,此时,他兴奋地端起照相机,不停地拍照。其它队友,有的拿着小铁棍儿,或用手清理石碑上的冻土,希望能将碑扒出来,立刻见到残碑的完全面目。而无奈没有称手的工具,并且冻土包裏,只能是束手无策地罢手……。
这时,热心帮忙找碑的本村村民赵立强,闻讯赶来,他说,在他前几年的印象里,东面沟坡上,曾有一块完整的石碑,碑文很清楚,大伙儿听后,兴奋点又一下子高涨起来,趁兴随着他的引导,去东沟寻找。可还是因沟土於积,冻土很厚,没有寻探到这块石碑……。
过去的高尔俨墓地,坟冢巨大如山,离几里地都能望见,其墓道宽阔,石碑林立,墓室里青砖拱砌,铁环悬棺,有五大油缸,点着灯草,长年累月地长明不息……。可惜,这位朝庭重臣的坟墓,在七十年代被掘毁。
当人们的探寻兴致,仍然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又领他们到了一户的羊圈。这里有一块完整的碑首,队友们听了,便不顾脚下枯草的棘绊,和田垅的坎坷难行,欣然前往。这块碑首,平放在羊圈肮脏的地面上,下面陷在冻土里,很难将其翻起观看全貌,。李佳阳说,“翻个儿看看后面,”小周,小刘也执意要将碑首翻起,于是带动了大伙儿的好奇心。小刘放下照相机,赵义借来大镐,笤帚,先将碑面扫净照像,李佳阳挥镐刨窝儿,老邢在羊圈边挑了一根榆木棍,当做撬杠,然后几个人,一齐动手,加撬带搬,费了很大劲才将这块,近一米见方,厚度二十余公分的碑首翻了过来。翻起后,很是让队友们惊讶,历经从明朝至今,三百余年的碑首,雕刻得龙纹清晰如新,特别是二龙戏珠额首处,刻有篆文“诰命”二字。
“诰命”是皇帝的颁封,整个碑文,“诰命”的内容是什么?“诰命”于谁的?
高氏家谱记载,高尔俨的儿子故去后,陪父葬于此冢,记载“诰命”内容的那块碑文散落在哪?队友们气喘吁吁,四野环顾,静穆中,心里都升腾起个个谜团……。最后,小周提议,近期准备好几把称手的钢钎,在冻土化通的最近时日,再来此,再进行一次细致的探寻,队友们听后,一致赞同响映。
“谁剪东风烂漫枝,一瓶百卉竟芳时。
天公无限春消息,都付人间老画师。”
这是高尔俨作于明代的,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祈盼着下次,春意融融之际的寻探,会获得喜人的春“消息”。
后记。
————经过“静海记忆”志愿团队,不懈努力地对静海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探索和发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成果一,考证了唐官屯铁桥,而非人行桥。
成果二,发现并考证了张官屯官窑历史沿革。
成果三,发现并保护了前邓村古碑。
成果四,抢救性地,对拆迁的大邀铺村,吴庄子村,进行了立体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