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库”上买书,看到“读小库”中有两本书分别叫《父亲这种病》《母亲这种病》,冲着这标题就果断入手了,和鹿妈一起治治病,相约看完各写一篇读书笔记。
《父亲这种病》先讨论了父亲在当今社会的角色。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改变了父亲是领导者的状态,父亲所担任的家庭主角角色被剥夺——比如教育制度代替了父亲形象的教育功能。随着文明程度增高,父亲的存在感变得稀薄,形成了“父亲缺席的社会”。
至少在现代社会,即使父亲缺席,孩子的生存也几乎不受影响。不过这并不代表父亲不重要。
相比有父亲陪伴(或者更准确的说”有父亲形象陪伴“)的孩子来说,孩童时期与父亲分离的孩子自我评价较低,缺乏安全感,易患抑郁症、自杀。父亲的缺席也是导致孩子今后独立生活问题(比如恐婚、过度奉献)和“母亲这种病”的 prime culprit,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父亲角色的变化和意义,辅以名人和普通人的案例分析进行说明。我认为语言有些啰嗦,有些地方会反复出现。建议在阅读时可以先重点读“前言”和“结束语”部分。
从生理上来说,母性的本质是”催产素“(Oxytocin),这种激素能够让人心情平静、行动稳定、易与忍耐;父性的本质是”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这种激素让人具有攻击性,容易产生保护他人的行为。
我们常说的”奶爸“,其实就是说爸爸在照顾孩子时,体内的催产素被激活,有了母性的光辉。男人在做了父亲后更容易变得既强大又温柔,也是因为为人父后催产素的增加。
由于父性更多的是”血管加压素“,具有攻击性,因此父亲在家庭中扮演两个角色:
1)保护母子,抵御外敌
2)“桥梁”和”刹车“功能
“桥梁”是指父亲要帮助孩子从母子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别让孩子一直黏着妈妈,也别让妈妈不愿对孩子放手),并且引导孩子顺利融入社会,去挑战和冒险。
“刹车”是说父亲要在适当时候要能严肃起来管教孩子,帮助孩子提升自控能力。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亲的功能会逐渐增强。为了让孩子获得平衡的发育、走向成熟,父亲的形象尤其重要。
作为一名父亲,我还学到:
1. 经常和孩子互动的父亲压力较小。陪伴孩子有利于培养和孩子的依恋关系,这不仅对孩子好,也会让自己更成熟和健康。
2. 爸爸要会玩。父亲的有点是有玩的天性:把任何事都当作玩,并且玩得很有趣。因此相比母亲,孩子更乐意同父亲玩,因此在陪孩子玩方面,父亲或许拥有母亲不具备且无法忽视的魅力。
3. 爸爸不要惯女儿。父亲容易娇宠女儿,女儿也更愿意关爱父亲。不过,要控制,不能惯。依恋女儿,把女儿视为小情人,不想放手让女儿长大的父亲,都没有完成本该承担的责任。
4. 做孩子的榜样。孩子与母亲的联结更多是生物学上的联结,比如哺乳、育儿等行为;而与父亲的关系则更偏向心理和文化层面。因此我们说”父亲形象“比”现实中的父亲“更加重要。
孩子适应社会最重要的手段是认同,也就是向自己理想的对象认同,模仿他的举手投足、说话方式,甚至模仿吸收他的情感表现方式。做好榜样同时也要注意适当地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给他更多的自主和自由。
这些简单的道理听起来如同废话。这可能又是父亲的一个病吧,眼高手低,光说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