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多年以前,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工作面试,这是我渴望已久的一家公司,并且自认为自己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看过职位声明后,更加确认自己适合这个岗位,于是我缅怀希望的投出了简历。不出所料,我得到了面试的机会,面试的过程也很顺利,在我离开之后我也认为自己的表现“太好了,绝对没有问题”。所以你可以想象当公司通知我没被录用时我的表情有多么诧异。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天哪,我做错了什么?我的表现肯定很差劲,我彻底失败了”。我处在崩溃的边缘,之后的几天,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直到一个朋友提醒我:“你为什么不去问问他们,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于是我鼓足了勇气跟公司的人事部打了电话。工作人员非常客观地告诉我,我的表现非常好,确实是个很棒的应聘者,并且非常适合这个工作,不过,空缺职位已被公司内部人员填补上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心里好受多了。我意识到,盲目自责有可能彻底摧毁我的自信心。事实上,职位是内部招聘这一信息就是一种“真实性测试”。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不要只从表面看问题,一旦你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心情也会发生转变。从那以后,在填写职位申请表之前,我都会先询问该公司的招聘政策——这样可以节省我的时间,我也不会白费力气。
分析:
该故事来自于《认知与改变》一书。
大体说来,主人公想入职一家心仪公司,被告知没录上,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后来打听才发现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总结个人经验,以后面试之前要问清招聘政策。
认为自己胜任,但是别人没录取,怀疑:我的表现是不是不好?
在向内提问之前,少了一步向外提问。事后发现,责任果然在对方。
对这种发生过的事情再去指责对方不地道,其实是徒劳无功、浪费时间,重要的是将来。
提问:“如何避免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呢?”。
答案:下次提前问清楚事情。
微调按钮
假设去问时,对方给出的答复是:“不好意思,你与我们的岗位不匹配”。
此时,主人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