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台湾电影,《十七岁》,英文名为《first of may》。
“1983年,夏日,17岁的林克铭(石知田 饰)和王蕾(程予希 饰)因为一场英文演讲比赛结识。懵懂情感就在错过这首Bee Gees的「First of May」而结束。
20多年后,45岁的王蕾(贾静雯 饰)的女儿,同样17岁的白白(程予希 饰)令他们的人生再度交错。45岁的林克铭(任贤齐 饰)突然收到网上传来的一封信,一封似是迟来的、王蕾的信,这回信晚了20多年,让他再度忆起,那份纯情的年少时光、那段属於十七岁的狂妄,还有那份寂寞的遗憾。
十七岁 ,好久不见。”
在我的认知里,台式小清新,鲜少以剧情为主看点,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能够让人心生汍澜,多数时候,它只是静静的,在旖旎却也平素的风景里,讲一件正在发生但又好像过了很久的事,和被青春独有的忧愁与欢喜包裹着的心情。
因而我一直认为,被大陆熟知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时代》,本质上有点脱离台湾青春片的主流的,虽然我都很喜欢的看了三四遍,每次都还少女心爆棚的忘记自己是个20岁真的开始要独立行走的成人。
曾经很抗拒看文艺片,但每看一部,都觉得心有千万。
9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里,多数都要用来靠捱方过,时常看不懂,但最后,每一帧画面,都足够凭想象近梦乡。
我中意的,是台式的慢节奏,和随意按下暂停键而定格的画面都像是明信片的镜头。
是夏天的树和风,是大片大片洒在哪里都耀眼但不灼人的阳光,和一条骑着单车却好像永远也到不了尽头的城市街道。
记得数字飙榜里讲述过永不褪色的青春之台式小清新电影,里面提到它的十大关键词,分别是自我介绍、风景、咖啡馆、小清新装扮、兄弟、独立音乐、城市漫步、单车、夏日和初恋。
我觉得,还是应该补一个词——校园。
哪怕,好像青春本身就是和校园相接。
电影里讲述校园部分的时候,有大片大片的或枯绿或新绿的繁盛树木和与青春一样恣意浓烈的阳光。
还有那些溅了泥点的裤脚和裙袂,有意踩着积水的黑皮鞋和白球鞋,白天晚间都不停歇的篮球场,有些褪色了的军绿色挎包,长长的教室走廊,布满数学符号的黑板,还有经常去的那个天台望角。
其实这部电影,和其他台湾青春片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特别,只是,觉得画面过分美好,而配搭的那首,Bee Gees 的 First Of May,大概,就是夏天的味道。
现实主线里,林亦白和好朋友同时喜欢上一个男生,三个人在天台上对持,啦啦操比赛完仍挂在脸上的残妆,身后深红色的旧桌椅,晃动的青绿法桐。
当年17岁的王蕾与林克铭,真是出奇的美好,虽然别离仓皇又难以预料。
什么都没有发生,可什么也都明了。
他们各自翻译的,在最后以独白和记忆穿插的形式念出来的时候,能够明白,那些本来聪明又磊落的人,在面对喜欢的人的时候,总是笨拙又坦荡不起来。
电影的海报里,引用了张爱玲的一段话,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
大概,
在以后未知的岁月里,青春时情感彼此寄托的两个人再相遇,未必,就相见陌路吧。
而十几年后的人儿,
事业成就后的生活否定,物质满足附加的情感低迷,看似温情平淡却又不足向外人道矣的心酸,良辰美景更与和人说的怅惘。
在回忆起,那个明晃晃的青春的人事之时,也应该会和当初一样,坚持着向着本心继续踏步或重新启程吧。
你好啊,十七岁。
写在后面:
突然想写这篇文章,除了是刚补看完大约4个月以前还剩下8分钟的电影,被最后一帧画面所感沁。
还在于,昨晚去上课的路上,踏进学校北门的时候,感到铺面的风,和夏日晚间的夜风一样。
一瞬间觉得很感怀,看了看身边的人尚都穿着棉衣,才确定,这不过也是一个冬天寒潮刚刚过去的惊蛰之前。
我很喜欢夏天,从小就认定这个季节是最爱。
也因为,我总能回想起某个晚自习,抬头看见窗外灯光下,有两树七里香,细碎的在夏夜风中摇曳,有飘来清香,绕在心间。
这篇本应归属于4日凌晨的抒情歌,送给你。
文言
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