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阶梯53.瓦伦达效应,为什么杰出的艺术家会演砸并不难的表演?

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拥有一身高超的高空行走绝活,一生中展示过无数次精彩的表演,从未出过事故。

1978年,73岁的瓦伦达决定走最后一次钢丝作为演艺生涯的告别演出,然后就退休。

他把表演的地点选在了波多黎各的海滨城市圣胡安,瓦伦达名气非常大,引来了大批观众来观摩他的告别演出。没想到从来未出过差错的马伦达,这一次却彻底失败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的时候,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就从数十米高的钢索上摔了下来,当场身亡。

事后瓦伦达的妻子说:“他在出场前不断重复,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都只是想着走好钢索这件事本身,不去考虑可能其他事情。”

结果,最后一次表演真的成了他一生中的绝笔,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表演本身,变得精神紧张,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在这之后,心理学家们把巨大压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态称为瓦伦达效应。过度的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患得患失的心理容易导致思维变得迟钝。

瓦伦达的结局有点儿让人唏嘘,然而另一位美国人却在最后一刻让自己重回巅峰状态,脱离了瓦伦达效应的折磨。

美国20年世纪60年代著名演讲家约翰·琼斯,年轻时候参加过一次演唱比赛,这场比赛由迈阿密大学组织,选手来自全美的各大名校,也获得了包括卡耐基大学在内的很多培训业名校的赞助。

琼斯在进入半决赛之前一路过关斩将,赢的比较轻松,然而半决赛却出了差错,就因为这场比赛对他非常重要,让琼斯借此想在演讲这个圈子打响自己的名号,同时半决赛的对手实力强劲,不可小觑。

这让琼斯在赛前非常紧张,即便是拿着演讲稿练习,也总是心跳加速,磕磕巴巴,大段大段的忘词,眼见比赛日期越来越近,琼斯的状态却越来越差。

琼斯非常着急,但他却并不想放弃答案,告诫自己无论如何都必须坚持到最后,即使被淘汰出局,有这种想法,琼斯还是慢慢地接受自己在比赛中被淘汰的可能性,结果反而不紧张了。

最后在半决赛中,没有心理负担的琼斯以声情并茂的演讲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也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成功闯入决赛。


名人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状态,我们可能都遇见过“好学生考砸了”的现象。尤其是高考的时候,每一个班几乎都有临场发挥失常而错失好学校的“好”学生,同时也会有平时了了、高考时却超常发挥考入理想学校的“一般”学生。

精神状况和心理状态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那么,怎么样保证在关键时刻不错失良机,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呢?

哈佛法学院教授阿恩海默德在他的名著《视觉思维》中提出过一种理论“视觉意象”,简单的说就是让你的思维在大脑中形成图形,用视觉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视觉意象这个概念放在今天的应用案例里,就是一种缓解紧张的非常好的办法,在参加比赛或表演之前的练习中,让表演现象的情景在自己的头脑中显现出来。

当真正的比赛或表演来临时,这样的模拟练习给我们大脑一个信号:“这个环境很熟悉,我已经过完成很多遍了”,人们对熟悉的场景往往没有任何紧张的状态,因此在大脑的这种假象暗示之下,人很容易摆脱紧张轻松,自如的完成比赛或者展示表演。

有用的方法无须太多,一招即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瓦伦达效应”得名于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瓦伦达一直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闻名,从未出过事故。1978...
    天机算不尽阅读 1,154评论 3 16
  • 看完《墨菲定律》一直想写每一章的读后感,以至于不知道如何下笔写,想写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很特意,看着每一个效应在我的生...
    笑姐003阅读 1,129评论 0 2
  • 原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Andy_shenzl阅读数:9792018-09-03 “瓦伦达效应”得...
    欣睿老师阅读 149评论 0 0
  • “瓦伦达效应”得名于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瓦伦达一直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闻名,从未出过事故。1978...
    点头着说阅读 149评论 0 1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629评论 2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