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丹颖
1、长期压抑与最终爆发
杀人犯、乖孩子,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想来并不奇怪,正如天才的另一面是疯子、男人的另一半是女人,压抑的另一半恰恰是疯狂的发泄,所有的能量终究是守恒的。
2、杀人悲剧的宿命性
这位杀人学生作为长期抑郁症患者,平时很容易感到不被人尊重,内心极度敏感、脆弱、设防,假想敌并非无缘无故,“谢谢你饶我一命”对于杀人学生来说,已然是一种巨大的挑衅,被害学生预设了自己的可能被害身份,意味着已经把对方当成杀人嫌犯,且把这种怀疑赤裸地告诉对方,导致杀人学生的预先善良期待与事实情况大相径庭,尊严感到再次受到了挑战,人与人是相互塑造的,杀人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由被杀者塑造的,另外,杀人也是该抑郁学生渴望自己早日死去、解脱抑郁苦恼的潜意识想法,又在接触了相关杀人情节后,付诸实践就成为了一种势在必行,只要时机成熟、机会恰当,就会出现杀人学生“当时我什么都没想,就做了”的条件反射——杀人灭口。
3、大学非人性的宿舍安排或将成为罪魁祸首
大学舍友互相残杀的悲剧,与大学不合理、不人性的的宿舍分配其实不无关系,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都渴望独立、自由的空间,而同样个性强烈的人如果非要被安排长年累月挤在同一个狭小空间里,谁都会感到不自在,被害者的“爱说爱唱爱笑”也许恰恰压抑了害人者的表现,因此,相克的两个人就不该长期共居一室,热爱独处的人就不该被强制住在集体宿舍里,否则必然会消耗、折磨学生的精神、扼杀学生的生命力。
4、小矛盾也会积累成大矛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是小矛盾,事兹体大,如果没有及时化解矛盾,或干脆及早把注定会产生矛盾的两个人隔离开,后果就将是毁灭性的。
20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