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原名陈开红……
我在初遇雪师著作时就琢磨,为何要用“雪漠”二字做笔名。我想,雪给人一种柔情、浪漫、纯净、美好的意向。而大漠则有荒凉、粗犷、神秘、博大的感觉。沙漠中覆盖层洁白的雪,则应该是一番难得的美丽景象了。成片的大雪其实跟无垠的大漠在形态上很类似,只是颜色不同而已,所以通常情况下一个象征寒冷一个象征酷热。
雪师的家乡就是在一个沙漠边缘的小村子里。这次武威之行因为时间紧没有去沙漠,所以至今无法对沙漠做出一个直观的评论。作为一个在海边小城长大的人来说,几乎很难想象那个干旱少雨的黄沙世界是如何养活那么多人的。记得陈亦新和陈建新刚刚看到大海时兴奋了很久。我如果投入沙漠的怀抱是否也会那样久久不能平静呢?
以前看过的美国西部电影中,荒漠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那应该是我对荒漠最早的印象。那些电影通常都很野蛮,描写的都是一个个暴力而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故事。不过,人们都很喜欢看,有弱肉强食,有侠胆义肝,也有铁汉柔情,与都市人的模式化精致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喜欢看西部片的人恐怕都是希望用简单的处事逻辑对冲一下日常生活的复杂繁琐。
一些艺术家也经常用荒漠的形象表达内心世界。达利就是一个。
达利被称作超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很像梦境。我身边很多人,无论是不是画画的,都挺喜欢达利的画。因为这种超现实还是基于现实的具象基础,是在常见物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夸张和变形,仿佛是对现实生活充满隐喻的描述。看得懂画的是啥,又与常规造型不同,是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让人脑洞打开。在此类的艺术作品中,荒漠的出现一般会被解释成灵魂的空虚,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虚无状态。
现实中的荒漠则不会像艺术作品中那么死寂和概念化。它总有一份厚重感隐藏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之下。这样的景象是人的活动和气候变化造成的,这一过程中所蕴藏的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就不会让你把这里跟“虚无”联系在一起。况且,即便是严峻的环境下,这里仍然充满生机,人、动物、植物还在顽强的活着。跟不要以为这里的生命过的不开心,没准比都市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人要感觉幸福的多。
所以,那些艺术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绘画,都是创作者内心的独白,与现实的情况不一定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艺术创作其实都是超现实的,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搭建的能自圆其说的虚拟世界。而一件艺术作品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片段。因此,欣赏艺术作品,就要尽可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虑他的心态和创作的背景,才能体会到那现象背后的逻辑。
当我踏上西部这片土地,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雪师的种种遭遇,还有支撑那些作品的强大生命力。荒漠从此再不是什么脑海里的概念和纯粹的自我现象,而是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一个活生生的存在。
在那一刻,我融入了大漠,大漠也接纳了我。寒冷或酷热的极端状况在这片土地得到了融合,成为了一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