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读书活动,其中提到的一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盲区”。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是,压根就不知道某些知识的存在。我觉得这是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在我看来,要想做好一件事,至少要有三个条件:意识,意愿和能力。比如说,一个人能通过购买意外保险来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首先,他在意识层面必须要知道市场上有意外保险这回事。
其次,他得有意愿去投资精力和金钱在这上面。
最后,他还得有能力知道该如何购买合适的意外保险。
如果一个偏远落后地区受教育程度很低的文盲从来没听说过意外保险这回事,那么怎么可能通过购买意外保险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呢?
所以说,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得在意识层面上知道有这回事,而“盲区”这个概念恰恰提醒了我,其实很多事情我可能听都没听过,更不要提去做好了,而如果“盲区”太多的话,那么很多事情可能根本不会去做,那真的会很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我想到自己春节的时候,去了趟自己的小学母校,十几年过去了,好像没什么变化,我留意到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张贴的宣传语。“我校XX级XXX学生,以高分被某重点大学录取”。大概就是罗列了几个学校引以为傲的高分学生的成绩,宣传语最后的结语是“欢迎广大家长带孩子来我校就读”。
我在这宣传语面前注视好久,思绪万千。我在想在我童年的时候,也是看着这样的标语长大的。小的时候,学校和家长就是权威,他们的观念被我在无形之中内化。像这样的标语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在字面上看也只是在说某些学生的成绩。但是,学校把这样的宣传语贴到最显眼的位置,这对我当初幼小的心灵是个强烈的暗示,它在暗示我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这就是成功的路径。
在小学之后我接受的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并没有转变我的观念。这让我兴趣范围很窄,不去阅读“课外书”。最可怕的是,我并没有意识到,只去接触考试考的内容,大大局限了我的视野,被局限的视野也就意味着无数的“盲区”,而这些“盲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体现在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面。
所以我觉得应该广泛涉猎个人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不可能做到每个都精通,但至少应该做到让自己可以觉察到自己的短板,并不断减少自己的盲区,让自己做事更顺利一些。比如,最近我开始阅读《技术职业通道标准》,这是我之前的“盲区”。看完这个标准一下子觉察到了自己好多的从未意识到的问题。
这个标准里提到的几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能够识别谁是自己的客户,包括内部和外部客户;能够主动收集客户反馈,发现改进机会;能够通过良好服务为客户留下深刻印象;能够在问题露出苗头之初就意识到对客户的影响;能够区分客户优先级别 。这几点之中有很多都是我之前从来没意识到的,所以根本无从谈起能够把这方面的事情做好。
幸好我通过搜集和阅读信息让自己看到自己的很多“盲区”,为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我持续阅读的决心,这样才能不断走出过去应试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