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老师,我写了一篇稿子,我可以直接发给你吗?”
“可以,发我邮箱嘛。”
十多分钟后,贺老师发微信给我:“你的稿子太短了,最好写到1500字左右,也可以把这种类型的稿子整合在一起再发来。”
“老师,我是再修改一下呢,还是……”
“你方便电话或者语音吗?我直接和你说。”
“方便方便,我打给你,贺老师!”
我还没有拨出去,贺老师的语音电话在闪烁,既惊喜又紧张,赶紧接通电话。
贺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副刊编辑,他说由于版面设计对字数有要求,我这篇稿子的字数再增加些,再写些细节,用细节去推动情节来表达朋友这个主题,或者再来一则相同事例,最后得出感悟。
我和贺老师素未谋面,也无交往,但他的热心和坦诚确实那么真实,真是幸事。
接着我们聊到了文章的发表。贺老师说,文章不是自娱自乐,如果要想发表就要研究杂志或者报纸版面,字数,风格,定位等等,这些都需要调整自己去写文章,只有符合杂志报纸风格的文章才容易发表。有些人写了很久都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整明白过。这都是些朴素的语言,但却很真诚。
经过他这一说,我才发现自己就是哪里黑哪里歇,很随意地写作,更别说研究杂志报纸风格。
接着,贺老师发出邀约:如果你喜欢,可以给我负责的周一、周五的《盘江潮》,周日的《周末阅读》投稿。《盘江潮》主要是本地人写本地故事,或者外地人写本地故事,可以是散文,小说,诗歌,属于记事,风俗,个人感悟。《周末阅读》刊登要求:本土的书,做一下简单介绍和推荐,不需要太多文字;书虫的故事,读书后所思,所感,所悟;读书心得体会,那本书有什么好,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你获得了什么收获;当今碎片化阅读,你如何看待读书,你是如何读书的。从这四个方面便可以写好读书稿。
聊着聊着,贺老师谈起了他的经历。16岁外出打工,北漂10年,有18年在一些公司做文案工作,那时开始琢磨写作,那时他已经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他所在的公司经常会从一些大学请教授专家来讲课,有些专家来自香港或台湾。贺老师说学习也好,写字也好,都是一个习惯的养成,他平时就会注意自己语法,标点,语句的训练,哪怕写很简短的一段话都不要犯错,慢慢就养成习惯了。写作就是不断规范自己的表达习惯的过程。没有什么神秘得很。写一段话,写一篇文章你都注意这些,那你就会写出更好的作品出来,否则,你写再多都不会进步。
电话的最后,我看了一下屏幕,刚好32分钟,我把屏幕截屏保存了下来,这不是普通的32分钟电话,而是一堂生动的写作课堂,这32分钟,让我听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只是这节课的老师和学生是陌生人,一个陌生的老师把他摸索多年的经验,耐心、细致地传授给一个陌生的作者。我想,这是一种胸怀,一种修为,像老师一样的编辑,编出来的文章还会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