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与别人的冲突中,我们创造了修辞;
从我们与自己的冲突中,我们创造了诗。
———叶芝
作为20世纪英语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有着卓越才华的爱尔兰诗人,
叶芝的诗是理想化的,是唯美的,其中结合了新柏拉图主义与东方神秘主义思想,
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富有启发性的艺术。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我就要动身启程,去莱茵斯弗利岛,
搭起一间小屋,筑起一个泥巴房;
支起九行芸豆架,与一排蜜蜂巢,
独自住着,在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往往是自身天赋、后天努力与时代背景三重标准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然,叶芝的诗风与技巧也与这三点脱不了干系。
除去自身对诗歌的热爱外,他历尽艰苦的探索、对诗艺孜孜以求的吸收,
以及对爱尔兰民族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照与有机表达,
都成为了他晚期创作到达巅峰的厚重积淀。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and noon a purple glow,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
我就会得到安宁,因它徐徐下降,
从朝露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是到处飞舞的红雀的翅膀。
叶芝早期的诗歌多充斥着脱离现实的倾向,遍布哀怨与泪水;
随着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
渐渐由理想化转为关照现实,将浪漫主义与现实结合在一起;
晚年时愈发肯定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感受到世情中的美。
即便垂暮时为疾病困扰,他也没有忘记更加爱惜生活,
同时也更加乐观与坚定。
他的诗是唯美的,
无论是美丽的字句、美好的感情,还是静美的图卷。
哪怕命运并未在健康上眷顾他、并未在漫漫路途中偏爱他,
哪怕遭遇足以让人灰心的打击、足以使人崩溃的绝望,
他也没有被打倒,反而在诗篇中多出了许多积极的东西,
似鼓舞,似豪迈,又似执着。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我就要动身出发,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是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我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岁月的洗礼给诗人的面庞增添斑驳的同时,
似乎又为他赋予了一种处变不惊与从容。
这种发自内心的宁静,不再含有一丝少年时的勉强,而是一种真正看透世事人情的淡泊;
这种来自灵魂的安谧,不再充斥存有不甘时的悲伤,而是一种希望享受生活的淡淡愉悦。
这是诗人历经沧桑后的返璞归真,
亦是他微笑着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时间的缓慢流驶中,
诗人渐渐老去:发鬓斑白、睡意渐浓。
他倦倚在壁炉边,静静回忆,
既不因过往的流逝而悲伤,
也不为当下的沧桑而落泪。
因为他知道:
时间虽然破坏一切,包括艺术品,但一切又会被人们重建,
而重建的人们是快乐的,因此悲剧也是欢乐。
因此面对衰老与死亡,他淡定而从容地面对,并不避讳谈起:
在本·布尔本秃山下面,
叶芝在鼓崖坟地安眠。
许多年前,他的祖先,
曾经是牧师,教堂在近边,
路旁还有古老十字架。
他轻轻嘱托:
不要大理石,不用俗套话,
在当地采来的石碑上方,
他嘱咐把这些话刻上:
冷眼看待 生与死
骑士们,前进!
空中隐隐传来轻吟,空灵而轻快:
若我有天国的锦缎,
它用金银色的丝线来编,
那是湛蓝色的夜晚,
和明亮的白天。
以及黎明和黄昏,
那错综的变换…
那是在世界的彼端,不为人知的另一国度,诗人邂逅了他的命运。
他于人海中浮浮沉沉,内心明明暗暗,
最终定格在真诚的喜悦与淡淡的满足。
他向过去挥手,向曾经喜悦与哀愁挥手,
噙着微笑,怀着欢喜。
他说,
我将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歌唱。
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歌吟,我自己的诗章。
因此,
请学会微笑,因为命运待任何人都不薄;
请默默祝福,诗人在那端,亦过得很好。